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内江师范学院2016年暑期三下乡“雪耳”志愿服务队工作简报第二期
    来源:   编辑:   查看:
◆ 深入种植户,考察种植规模
◆ 调查野生菌,欢乐深山行
◆ 理论联系实践,参与银耳采摘
 
深入种植户,考察种植规模
    7月14日下午2点30分,内江师范学院雪耳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顶着炎炎烈日走在蜿蜒的小路上,去当地的种植大户考察银耳的种植规模。
    从出发点到队长龙卫军联系的种植户那里有9公里的路程,队员们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在种植户的带领下,队员们先后参观了该种植基地的灭菌室及灭菌仪器、培养室、银耳成品、菌袋和菌种。在参观过程中,种植户向队员们介绍了该基地的规模、成本与盈利、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政策。从他的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该基地平均每年生产菌种四万瓶,年净利润15万元左右,在陈河个人种植基地中处于中等水平。最后队员们了解到陈河的单个种植户平均每年可生产菌种6万瓶,最高可达到10万瓶。当地政府根据种植规模进行一定的资金补贴。
    此次深入种植基地是队员们对陈河的银耳的种植规模与发展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通过此次的考察,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银耳的实际采摘,分析不同环境下生长的银耳的差异,寻找银耳的最适生长环境,并与当地政府联系,使当地的银耳种植规模进一步发展。
 
调查野生菌,欢乐深山行
    7月15日早上7点整。雪耳志愿服务队已经整装待发,准备进入大山深处,调查与采集野生食用菌。
    雨后放晴,山路崎岖,泥泞不平,荒草丛生。尽管队员早已做好准备,依旧被晨露打湿了裤脚,鞋子上全是稀泥。在湿滑的山路上,男队员手持木棍开路,防止被蛇虫鼠蚁咬伤。在陡峭的地方,队员们相互搀扶着前行。尽管道路曲折,举步维艰,但是队员们依旧热情不减,不怕艰难险阻。一路上都认真观察周围是否生长有野生食用菌。当发现第一朵野生菌后,队员们欣喜若狂,围上来拍照,然后听队长龙卫军给大家讲解这是什么菌,它的功效,是否有毒,生长环境,
    生长期等等。在深山中经历了5个多小时后,队员们一共发现了6种野生菌,在进行分别采样后就下山了。
通过此次的野生菌采样调查,我们了解了包括银耳在内的野生食用菌的生活习性,种植要点。为我们以后对野生菌的选育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地野生菌种植提供了可靠的建议。
 
 
 
理论联系实践,参与银耳采摘
    为了践行学以致用,锻炼队员的专业技能,了解银耳的整个生长过程,同时也为了替种植户分担繁重农活。7月16日早上7点,雪耳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便早早的来到了种植户的种植基地里,参与银耳的采摘活动。
    走入培养室,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的银耳耳棒,上面长满了一朵朵雪白的银耳,看到这一幕后,队员们纷纷跃跃欲试。在种植人员给队员们仔细讲解了采摘的要点与注意事项后,队长把全体队员分为四个组,便开始银耳的采摘工作了。一朵银耳是否采摘需要从形状、大小、色泽、湿度、手感等方面判定。采下成熟或霉烂的银耳后,需要把椴木翻一下,然后按原来的顺序摆放整齐。一上午的时间,队员们共帮助种植户采摘了4个培养室的银耳。采下的银耳统一集中,冲洗点污渍后晾晒。
    此次的银耳采摘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一方面分担了种植户的繁忙工作,在最适期间中完成了银耳的采摘,减少了银耳的霉烂;另一方面锻炼了队员专业技能,是队员参与到银耳的采收工作中,了解了银耳生长期全过程。此次志愿活动虽苦虽累,但惠及他人,丰富自我。雪耳志愿服务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