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科研成果“长江上游两种沙鳅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专家鉴定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王芳   查看:

202158日, 我院科研成果“长江上游两种沙鳅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通过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组织的成果评价。

长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其上游复杂的地形地貌、发达的河网水系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127种珍稀特有鱼类。特有种是渔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资源的兴衰直接影响着水域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我国淡水渔业的永续发展。长江流域生活的小型鳅科鱼类多达50多种,是长江水域食物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重要指示物种。

长江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流域内规划的大、中型水电站多达417座。水利工程建设、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的叠加效应,使得流域内鱼类物种濒危程度日益加剧、标志性物种种群规模急剧下降、捕捞产量持续降低,为保护长江鱼类和长江流域生态安全,202012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11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该成果以长江流域小型鳅科鱼类的代表宽体沙鳅与花斑副沙鳅为研究对象,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保护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原则,从种质资源评价、亲鱼驯化培育、全人工繁殖、成鱼养殖和应用推广五个层次一体推进,形成了两种沙鳅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并成功进行推广应用。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系统开展了两种沙鳅的种质资源评价,攻克了其物种保存技术,建立了4个保种基地,建成了涵盖长江干、支流9个地理区域来源的11个活体资源库,储备亲鱼10万余组,冻存精液1000余份,为两种沙鳅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2)攻克了两种沙鳅亲鱼运输、驯养、人工繁殖关键技术,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构建了全人工繁殖关键技术体系,储备子三代亲鱼5万余组,改变了繁殖群体长期依赖于野生资源的局面,为人工增殖放流和规模化养殖提供了苗种保障和技术支撑。(3)构建了两种沙鳅的成鱼养殖技术体系,并在成都、重庆、内江、宜宾、眉山、德阳等多地的推广;建立了两种沙鳅种质保护关键技术体系,并在其易地保护和涉水工程建设的渔业资源生态补偿中得到应用,为两种沙鳅的自然种群恢复和重建提供了保障,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围绕渔业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内容系统深入,方法先进,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