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工作 >> 正文
渔业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来源:   编辑:王芳   查看:


一、学位点概况

渔业发展硕士研究生授权点主要依托单位为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批四川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水产养殖学,2013年)、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水产养殖学,2015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水产养殖学,2017年)、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2019年),水产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2023年)。现有实验室面积60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价值8000余万元,优质教学科研基地1000余亩;建有占地约300亩的校内、外水产养殖实习基地各1个,室内外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10余套,含养殖单元30余个,价值1500余万元;与20余家单位共建科技实践小院等产学研平台。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立项省级教改项目8项,获批国家级、省级课程14门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

聚焦四川珍稀特有鱼类、名优经济鱼类,实现成果转化20余项,有效促进川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获省部级科研奖3项;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开展沱江流域渔业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服务200余次,助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近200项;育成省级主推新品种6个,推广养殖面积20余万亩;开展渔业资源评估与水体治理,服务面积10余万亩;协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服务面积10余万亩;转化科技成果涵盖人工繁殖、种质保护、绿色养殖、水体治理等领域;制定四川省地方标准2项;年均服务企业300余次,技术培训和科普宣讲各2000余人次。

二、学科方向及核心课程

学科方向:本学位点下设水产养殖、渔业资源与养护、水生动物病害防控三个方向。

水产养殖:主要开展名特鱼类新品种培育、水产健康养殖模式研发。聚焦宽体沙鳅、白乌鱼等四川特色水产品种,开展遗传育种、营养需求、免疫调控和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渔业资源与养护主要开展渔业资源评估与养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聚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开展渔业资源养护、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探索渔业资源变动机制与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修复措施。

水生动物病害防控主要开展水生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治、天然药物开发与免疫病理学研究。聚焦宽体沙鳅、白乌鱼等四川名特鱼类重大疾病,开展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理、快速检测技术和安全高效防治药物筛选,构建绿色环保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体系。

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现代渔业进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形态、分类和生态)、饲料配制与投饲技术,共计11学分。

三、人才培养制度

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导师全面负责),采取课程学习(学分制)、实践训练(导师指导)、论文研究(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四、招生领域

农业(0951):渔业发展(095134)。

五、招生专业目录

 

注:“▲”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为全国统一规定代码的招生单位联合命题或自命题科目。

六、考试参考书目

1. 初试:

 

2. 复试、加试:

 

七、师资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博士22人,教授1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人才称号专家18人次,兼职硕导17人,双师双能型”11人;聘请了唐华俊院士、石琼(外籍)院士等20余位高水平专家为兼职教授,张璐、吴宗文等30余位行业资深专家为行业教师;形成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德才能绩共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开发利用”“嘉陵江流域鱼类保护与利用”“川西珍稀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3个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开发与应用团队内江市三百人才创新团队1个。

八、科研平台及相关项目

拥有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级重点实验室水生生物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5个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科研项目30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达到5300余万元。发表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软件著作权69 件。15项专利成功实现转化,相关成果荣获4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和1项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制定地方标准3项,学科水平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