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长江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野生中华鲟,为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然而,近两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华鲟已连续两年未在葛洲坝下游的天然产卵场进行自然繁殖。是它们在长江中下游有了新的“产房”?还是面临“无后之殇”?一场针对中华鲟产卵场调查的大型科考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团队和我院共同启动。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本着校所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我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就水产养殖专业实习(训)事宜,签订了“水产养殖专业实习(训)基地协议”,并在岳兴建副院长、邹远超博士和文正勇三位老师的带队下,水产养殖专业2013班3班共3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实习活动。
通过收集长江野生鱼类对其进行分类和生物学测量,同学们全面学习了鱼类的分类学知识和渔获物的结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同学们在长江所张辉博士的指导下,学习了水声学探测仪的安装使用、数据采集和噪音处理等相关技术,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Z”字交叉式走航式移动探测。在吴金明博士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了江底采卵的主要方法,通过拉网,将获得的底栖水生生物进行逐一鉴定并用分样筛筛选,甲醛固定,并进行渔获物统计计数和分析。并学习了手持GPS定位仪、超声波遥测及水下视频成像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如此短短的二个月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全面认识了国宝“中华鲟”,对其生物学特性,濒危原因及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对长江中下游江段的渔获物组成、鱼类分类学及鱼类的生物学特性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此次实习加深了同学们对课堂鱼类分类学、水生生物学及生态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将理解与实践相互印证,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性,对水产养殖专业相关知识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通过本次实习,激发了学生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部分同学表示要报考渔业资源及水产养殖方向的研究生。
此次实习对于我院应用性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底栖生物的鉴定与分类
拉网捞卵
食卵鱼解剖
水下探测仪的数据分析
同学们在石首中华鲟产卵场的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