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改革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杨晓丽   查看: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 2

一、指导思想... 2

二、构建原则... 2

三、体系目标... 2

四、体系内容... 3

1体系总体框架... 3

2体系具体内容... 3

2.1能力指标体系... 3

2.2生物学科专业实践... 5

2.2.1基础能力培养课程... 5

2.2.2专业实验课程... 6

2.2.3实践环节... 8

2.3教师教育类实践... 9

2.3.1课程实践... 9

2.3.2实践环节... 9

2.4第二育人平台... 11

2.5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12

2.5.1生物专业技能与师范技能并重... 12

2.5.2科研、教研实践育人... 12

2.5.3第二课堂育人,体验学习,突出特长... 12

五、考核评价... 13

六、保障机制... 13

1师资队伍... 13

2实践基地... 14

3教学改革... 15

4经费保障... 15

说明... 15

附表1. 16

附件2. 25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贯彻内江师范学院“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统一”的育人模式,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基础教育领域,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生物专业技能培养和师范能力培养并重,建立一个满足基础教育领域生物学教师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构建原则

1、针对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要有明确的目标,面向职业能力的需求。针对生物科学专业特点,分析知识结构与能力维度,以此确定实践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 

2、整体性原则。实践教学涉及教学内容设计、操作与实施、评价与管理、支持与保障等要素,前后协调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相渗透,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的协调,情感态度、职业追求和技能掌握的统一。

3、有效性原则。重视实践教学的内涵质量,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现状,结合教育教学理念和改革趋势,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三、体系目标

本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学不同层次的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具备师范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为学生在社会适应、信息获取、沟通与展示、岗位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专业学习、应用、研究与表达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学习、实践应用及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在基础教育及生物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体系内容

1体系总体框架

根据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在具体实施上体现“学科与师范技能并重,三主线同行,三版块互通”的模式(图1),即强调生物科学专业的生物学科属性和教育学科属性,以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训练和职业体验学习为三条主线,在大学期间并行开展,提升学生在生物学专业技能、师范技能、职业适应与专业情感三大版块的水平,融合互通,相互促进。

1 生物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模式

 

2体系具体内容

2.1能力指标体系

生物科学专业能力分为基础技能、生物学科技能、教师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掌握基本语言、工具和技能,能辩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等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具备利用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论分析、观察和试验,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通过类比观察和探究活动等方法丰富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学习提高。

专业应用能力:具有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学不同层次的实验技能,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初步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掌握基本师范技能,可胜任生物学科教学和组织工作。

专业研究能力:具备研读生命科学和教育领域专业文献的能力,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利用理论分析和试验探究进行批判和研究,具有知识创新等初步能力。

专业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对生物科学和学科教学专业问题进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够以论文、报告和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和展示。

岗位实操能力:具备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具备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等教育能力;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师范技能,能够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有效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掌握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方法,并利在 用其探究生物学问题,具有一定科学思辨能力。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与实践环节具体内容见表1

1 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与实践环节

能力层次

序号

能力项目

实践教学课程/环节

基础技能

1

社会适应能力

思想政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自律与职业道德教育等

2

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

3

外语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

4

信息检索与写作能力

信息检索、科技论文写作

生物学科技能

1

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解剖与生理学实验

2

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生物统计学、毕业论文、动植物学野外实习、生物化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解剖与生理学实验

教师职业技能

1

专业表达能力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现代教育技术

2

教育与教学能力

中学生物学设计与教学、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含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实习、教育见习(IIIIII

3

教研能力

教育研习、毕业论文、生物统计学

创新创业能力

1

大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生物类学科专业竞赛、毕业论文

2

大学生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2.2生物学科专业实践

2.2.1基础能力培养课程

基础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使用到的基本能力,例如阅读、交流和信息获取等(表2)。这些能力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2 生物科学基础能力训练实践课程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实践时数

思想政治课程

通过道德情操、政治素养、辩证唯物等哲学思想学习,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查

74

形势与政策

通过国际国内形势与发展动态分析,培养分析、社会适应能力。

国际社会格局与动态、我国的道路、选择和形势

考查

16

大学外语

通过英语听、读、说、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培养外语应用能力

英语听力、阅读、口语表达、作文写作

考试

64

大学计算机

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本维护、操作系统、office系列软件

考试

32

信息检索

掌握搜索、获取保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搜索引擎的利用

考查

8

 

2.2.2专业实验课程

专业实验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核心课程实验和应用能力发展课程实验(表3)。重在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专业分析与表达能力,并逐步培养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生物学科专业实验课程表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实践时数

植物学(上)实验

通过实验操作,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的观察学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显微观察技术;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

考查

24

动物学(上)实验

通过基本实验方法、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学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显微观察技术;腔肠动物、线性动物和软体动物等各类群代表动物形态结构。

考查

24

植物学(下)实验

通过植物分类系统学习,不同类群植物特征观察,培养实验操作和物种鉴定能力。

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分类地位、分类体系。

考查

24

动物学(下)实验

通过掌握基本实验方法,认识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操作和分析能力。

动物解剖技术;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各类群代表动物形态结构。

考查

24

生物化学实验

认识氨基酸、蛋白质、酶类和糖类的生化性质,掌握相关的提取、鉴定和检测等技能,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可溶性糖、蛋白质分离提取及其性质和含量检测,酶类的分离检测及特性分析。

考查

32

遗传学实验

掌握遗传物质制备与观察、遗传物质杂交及加倍等遗传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掌握遗传性状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等专业基础实践能力。

细胞分裂观察;核型分析;染色体观察;杂交实验;遗传物质诱发实验;人类遗传性状分析等。

考查

32

细胞生物学实验

认识细胞生物学实验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认识细胞及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细胞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荧光显微镜的了解与使用;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与分析;植物细胞骨架微丝/微管的荧光染色与观察;动物细胞融合实验。

考查

24

分子生物学实验

进行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团结协作以及实验分析等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动物组织中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考查

16

植物生理学实验

通过植物生理现象和本质,包括光合、呼吸等主要生理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

植物代谢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水分生理、光合生理、呼吸代谢及矿质营养等。

考试

32

解剖与生理学实验

通过动物解剖结构、生理现象和本质,包括循环、呼吸等主要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等能力。

神经系统、感觉、循环、消化、泌尿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离体蛙心灌注、影响家兔呼吸、尿生成的影响因素等。

考试

48

生物统计学实验

通过实验设计方法及统计检验分析学习,培养专业研究能力

生物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考试

16

园艺植物栽培与实践实验

通过该课程的实践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园艺植物设施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熟悉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生产能力。

园艺植物的设施育苗及栽培管理(上盆、换盆、营养、病虫害防治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考查

16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能够独立地进行常见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及专业应用与研究的能力。

无菌试管苗的继代增殖、生根及驯化移栽,园艺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考查

16

作物育种学实验

通过作物有性杂交育种过程,使学生掌握杂交亲本的选配、栽培及杂交过程,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应用能力。

作物有性杂交

考查

8

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实验

通过对分离纯化方法的学习和活性物质提取操作训练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减压蒸馏、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植物精油、胡萝卜素和多糖等的提取。

考查

16

生物工程概论实验

通过对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学习,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酶的制备与应用

考查

16

发酵技术实验

通过酿造和发酵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应用能力

果酒制备、泡菜制作等酿造、发酵技术

考查

16

 

2.2.3实践环节

    生物学科方面的独立实践环节包括动植物学野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对学生进行多学科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在实践中达到巩固已有知识和能力,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表4)。

4 生物学科的独立实践环节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实践时数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

通过认识生物多样性、辨识物种和制作标本,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动植物识别、生物标本制作。

考查

2

毕业论文

通过综合训练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规范写作,培养专业应用、研究和表达能力

选题和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试验设计和操作、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答辩

考查

16

 

2.3教师教育类实践

2.3.1课程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主要着力于师范基本素养的培养(表5),侧重讲述、书写和多媒体展示等专业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

 

5 教师教育类的课程实践训练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实践时数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掌握普通话发音规律、技巧;锻炼语言技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普通话发声技能、教师口语表达

考查

24

三笔字技能

通过掌握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粉笔、毛笔、钢笔训练

考查

24

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等,提高表达与展示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考查

24

 

2.3.2实践环节

教师教育类实践环节主要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体验、调研、分析和实践应用,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等(表6)。

 

6 教师教育类的实践训练环节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实践时数

教育见习Ⅰ

通过了解教师岗位情境和体验教师职业生活,认识教师职业特点;通过感受教师职业素养,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

了解教师岗位情境与职业素养

考查

1

教育见习Ⅱ

通过了解学生学情、体验学生生活,认识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对学情形成感性认识。

了解基础教育学情

考查

1

教育见习Ⅲ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体验新课程课堂特点与规律,并感知课堂教学艺术。

了解课堂情境与教学操作

考查

1

教育研习

总结教育实习的经验教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技能技巧,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增进教育教学智慧。

教育实习经验交流;教学设计文本研讨课堂教学观察评议;主题班会评议;教育科研报告研讨

考查

1

教育实习

进一步领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对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初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及基本技能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工作。

考查

12

教师教学技能综合实践训练

能结合课程标准及教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教学技能,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试讲说课训练

考查

12

 

2.4第二育人平台

生命科学学院已构建了系统的第二育人实践体系(表7)。成立了园艺栽培、水族科学和食用菌培植三个专业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生物学的“一技之长”。同时,组织和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参加各项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和师范技能大赛,如“挑战杯”、“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生命之星”、“生物与环境”、“华文杯”师范技能大赛、“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比赛”等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和职业能力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与创业水平。通过“三下乡”、课外义务支教等社会活动搭建学生与社会的深层次接触,进行职业体验、社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7 第二育人实践体系

课程或项目名称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成果形式

开展学期

生物学科竞赛

通过实验研究、论文写作和发明制作等,培养专业研究和表达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展示科研成果

科研论文、科技发明、调研报告

2-6学期

师范技能比赛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

说课、教学设计及实施、评价与反思

示范课

5-7学期

大学生科研项目

通过专业问题的探究、科研技能训练培养专业研究能力。

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实验组织和实施

科研论文、科技发明

3-8学期

创新创业项目

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发产品、商业项目,培养学生专业应用与创业实践能力

应用性关键专业问题诊断与研究,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

科研论文、调研报告、创业计划书等

1-8学期

社会实践

在职业体验、社会调查基础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义务支教、支农、支边活动,教育、农业等领域社会调查

汇报展示、调查报告

1-4

专业社团

通过专业科技、兴趣活动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园艺栽培、观赏鱼养殖和食用菌培育的实践与科研

园艺和水族产品

1-6学期

 

2.5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

2.5.1生物专业技能与师范技能并重

充分体验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学科+教师教育”属性,强化生物学科能力和师范教育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学科方面,紧跟生命科学发展动态,不断调整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比例,在掌握基本技能基础上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同时,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完善教育学理论、师范素养培养。通过高校、地方和中小学校协同平台的建立,在职业体验、师范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设置实践课程。

2.5.2科研、教研实践育人 

依托四川省“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通过项目形式引入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活动。将生物科学的众多专业课程实验独立设置,实践类课程的总学分不断提高,并设置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动植物野外实习、学术报告等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协助教师科研或自主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促使高比例的学生进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以社会调查、文献分析、教学实践探究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项目、课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5.3第二课堂育人,体验学习,突出特长

第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特长培养十分重要。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专业社团、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灵活多样地吸引学生深层次地参加科研、教研、职业体验与训练等活动。强化课程实践教学中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突出特长。

五、考核评价

1.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每次实训都有实训报告或成果,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作好记载,按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记入课程成绩。

 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等次单独记人成绩档案。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院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2.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明确的质量标准,并通过文件的形式使之制度化,严格规范执行。再结合同行评价结果、学生评教结果,在学年度末给每位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同本人见面,并纳入考核范畴。

3. 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

4. 建立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实践教学全过程检查,不仅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而且要重点检查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保障机制

1师资队伍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队伍人数较少,承担的任务较重。近年,学院积极规划,引进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评聘教授、副教授师资,聘请校内其它岗位的专业教师或基础教育骨干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聘请校外学术、技术专家作兼职教授,改善教师的职称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教师来源多样,包括生命科学学院、行政部门及校外单位教师。其中,专任教师8人,外聘教师4人,还有多名其他教师担任本专业的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课程教学。

2实践基地

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积极探索本科生实践教学规律,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建立了各类实践教学基地与平台(图2),服务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这些基地涉及校内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校外的中学、社会企业、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等。共同支持实践教学的三个方面:职业适应与实操能力培养实践基地主要有内江六中、内江一中等学校,同时包括义务支教的对口学校等;生物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基地主要有“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师范技能培养基地和平台主要有各类实习与见习中学、微格训练室等。

2 生物科学实践教学的支撑平台

 

3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程实验、课程见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验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实验教学层次。以培养学生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创新教育特色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将学科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引入课程建设中,选用优秀教材。

4经费保障
   
学校对统一组织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各环节安排了专项经费,用于实验材料、指导费和差旅费等各项开销;对于分散进行或申报单独开展的实践活动,也安排了相应资金预算,根据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发放。在实践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还会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说明

1.所有的实验、实习、见习、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均属于实践教学内容。

2.本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参照《2017年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目标和培养要求参照《2017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标准》。

3.本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层细分的组织方式。附表列出了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并列出了专业课程的具体实验项目,强化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

 

 

 

附表1

附表1 实践课程(环节)的实验项目(内容版块)与能力目标

模块

序号

课程名

实验项目/内容版块

学时

类型

能力目标

生物学科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1

植物学(上)实验

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观察

3

验证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学生显微镜的使用能力、徒手切片的能力等方面的实验操作能力。

2

根和茎结构的异同(以双子叶植物为例)

4

综合

通过比较根和茎结构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3

不同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比较

5

综合

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叶片结构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4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花形态结构比较

6

综合

通过比较两类植物花形态结构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5

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发芽试验

6

设计

通过学生自我设计种子萌发的不同条件,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6

植物学(下)实验

低等植物(藻类、菌类)观察

3

验证

通过对低等植物不同类群的观察,培养学生对低等植物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7

苔类和藓类植物形态结构比较

5

综合

通过对苔藓门两类植物的深入比较,培养学生对同类群植物的观察鉴别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8

拟蕨类和真蕨类植物体之差异比较

4

设计

通过在蕨类植物中设计类群间的不同比较方案,培养学生试验设计能力、对蕨类的识别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9

校园木本植物的采集、鉴定及标本制作

6

综合

通过标本的采集制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10

校园草本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植物名录的编写

6

综合

通过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和鉴定,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对植物分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应用与研究能力

11

 

 

动物学(上)实验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及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制备与观察

 

3

验证

通过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并观察其结构,培养学生显微镜的使用能力、动手制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12

草履虫采集、培养及观察

6

综合

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设计试验方案,从理论和实践较为全面掌握草履虫的采集、纯化、培养草履虫的方法,进一步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试验设计能力,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13

水螅及涡虫采集及结构观察

4

综合

通过实地采集动物鲜活标本,比较分别以水螅和涡虫为代表的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特征,进一步掌握动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的进步性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14

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及结构比较观察

4

综合

通过对浸制标本的观察,比较分别以蛔虫和环毛蚓为代表的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浸制标本的解剖方法、环节动物的进步性特征以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逐渐演化发展和完善的进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15

河蚌的解剖及结构观察

3

验证

通过解剖活体标本观察河蚌内部结构,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16

螯虾和棉蝗解剖及比较观察

4

综合

通过对螯虾棉蝗的观察,比较分别以两者为代表的节肢动物和昆虫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机能,动物与环境的统一及动物的整体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17

 

动物学(下)实验

低等脊索动物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观察

3

验证

通过对文昌鱼标本和切片的观察,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18

鲫鱼的外形观察、抽血技术和内部解剖

4

综合

通过对鲫鱼的结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同时掌握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鱼尾静脉抽血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19

青蛙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及青蛙骨骼标本的制作

6

综合

通过对青蛙外形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同时通过广泛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制作青蛙骨骼标本,基本掌握两栖类动物的骨骼特点,学习其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试验设计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0

鸡人工采精技术及精液品质检查

6

设计

通过实践操作,熟练掌握公鸡采精训练、人工采精技术方法、注意事项和精液品质评定方法以及相关指标。培养学生和动物养殖紧密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21

家鸡、家兔外形观察及内部结构比较观察

5

综合

通过对家鸡家兔的观察,比较分别以两者为代表的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机能的进步性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22

 

 

 

 

 

微生物学实验

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常用染色技术

6

综合

通过显微镜油镜使用方法、细菌染色技术的训练,掌握微生物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23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测微技术

3

验证

通过显微镜下酵母菌形态结构观察、测量,掌握微生物等微小材料的测量和描述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

24

细菌和霉菌的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6

综合

通过认识培养基的组成,对不同的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

25

微生物的显微计数

3

综合

通过对微生物计算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探究与分析能力

26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

验证

通过对不同生长阶段细菌数量测定、生长曲线的分析,掌握微生物计算方法和测定技能,培养学生探究与分析能力

27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6

综合

通过对化能异养微生物类群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掌握微生物资源获取的技术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28

环境中目标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6

设计

通过设计对特定微生物类群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掌握微生物资源获取的技术方法,培养专业应用、分析与研究能力

29

生长谱法测定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6(备选)

设计

通过设计生长谱法探究微生物类群的营养需求,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培养专业应用、分析与研究能力

30

生物化学实验

糖的性质

3

设计

通过α-萘酚和间苯二酚两种颜色反应学习糖类鉴别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

31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3

验证

通过四种不同的颜色反应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及主要连接方式,学习几种常用的鉴定蛋白质和氨基酸大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能力。

32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及沉淀反应

6

综合

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学习测定未知蛋白质等电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能力。

33

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3

验证

通过电泳分离学会辨认血清中蛋白的种类,掌握以醋酸纤维薄膜为介质的电泳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4

酶的特性

3

综合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温度、PH值以及活化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

35

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定性)

3

验证

通过从动物组织中提取谷丙转氨酶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酶提取方法,并学会初步鉴定其活性,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此酶在人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临床意义。

36

组织内可溶性蛋白质的分离与含量测定

5

综合

通过使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提取植物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含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7

综合型自主实验-食物营养物提取及含量测定

6

创新

通过让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数据收集和创新能力。

38

遗传学

有丝分裂

3

验证

通过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期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加深对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形态的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9

减数分裂

3

验证

通过植物细胞减数分裂期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加深对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形态的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0

核型分析

3

综合

通过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结构的观察,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41

果蝇杂交实验

8

综合

通过果蝇的培养与杂交,加深对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

42

人类X染色体观察

3

综合

通过人体X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掌握X染色体形态特征和鉴别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3

人类皮肤纹理分析

3

综合

通过人类皮肤纹理观察与分析,掌握皮肤纹理的测定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4

植物多倍体诱发

6

设计

通过植物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掌握人工诱发多倍体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45

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

3

综合

通过人群中PTC味盲基因频率的调查分析,掌握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系统调查和分析能力。

46

细胞生物学实验

荧光显微镜的了解和使用

6

设计

通过学习荧光显微镜的结构特点,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形成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对比观察能力

47

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与比较

6

综合

通过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对比不同生物血细胞溶血纤细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与比较分析能力

48

植物细胞骨架微丝/微管的荧光染色与观察

6

综合

通过学生制作不同植物材料细胞骨架临时装片,并进行其进行普通染色和荧光染色,观察比较结构异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仪器操作、动手能力、观察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49

动物细胞融合实验

6

设计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不同血细胞材料进行PEG诱导红细胞融合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50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

3

验证

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与常规仪器的规范操作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技能并学会规范操作常规仪器,为进一步进行科研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51

动物组织中基因组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13

综合

通过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取不同组织材料中的基因组DNA并进行相关后续实验,锻炼学生资料查阅、仪器操作、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总结、讨论和表达等的能力

52

人体解剖与生理学实验

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

3

综合

通过探讨反射弧的完整性和反射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生物学问题分析能力

53

神经兴奋的传导及骨骼肌收缩的测定

6

综合

通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观察蛙类肌肉收缩的现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探究与生物学问题分析能力

54

视觉生理及声音传导途径的测定

3

综合

通过检测视野、盲点,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培养学生生物学问题分析的能力

55

外周血细胞观察和血型的鉴定

3

综合

通过血涂片的制作及ABO血型鉴定,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生物学问题分析能力

56

离体蛙心灌注

3

验证

通过学习离体蛙心灌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57

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

3

设计

通过气管插管、迷走神经分离手术,探讨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58

影响家兔尿生成的因素

3

设计

通过输尿管插管手术,探讨几种因素对肾泌尿机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59

基本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4

综合

通过观察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显微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绘图能力、理解能力

60

主要骨和骨骼肌的观察

4

综合

通过观察骨骼和骨骼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绘图能力、比较及理解能力

61

神经系统的观察

3

综合

通过观察大脑、小脑、脊髓的外形与结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62

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3

综合

通过观察眼球与耳的解剖学结构及视网膜、耳蜗的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绘图能力、理解能力

63

循环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3

综合

通过观察心脏的解剖学结构及大动脉、中动脉、中静脉的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及理解能力

64

消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3

综合

通过观察胃、小肠、肝、胰等重要器官的形态与结构,以及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绘图能力、理解能力

65

泌尿和生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4

综合

通过观察肾和男、女生殖系统重要器官的形态和解剖学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绘图能力、理解能力

66

植物生理学实验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3

验证

通过在梯度溶液中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掌握渗透势测定技术,培养显微观察和制片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67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改进小液流法

3

创新

通过对小液流试验操作环节进行改进,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培养专业分析和应用能力

68

蒸腾强度的测定

3

验证

通过对比测定植物叶片蒸腾强度,掌握实验设计和对比观察方法,培养专业分析和应用能力

69

单盐毒害及离子间拮抗作用

3

设计

通过设计不同配比盐溶液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分析植物生理现象,培养分析专业问题,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等专业研究能力

70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5

综合

通过对植物叶片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71

种子活力及呼吸强度的测定

6

综合

通过对种子活力、呼吸强度的测定,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72

果蔬含酸量和含糖量的测定

3

综合

通过不同定量测定技术训练,培养实验操作与分析能力、联系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73

种子预处理技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6

综合

通过设计不同种子预处理试验,探讨种子萌发条件和调控手段,综合分析植物生理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表达等专业应用及研究能力

74

生物统计学实验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3

设计

通过科学实验设计方法的训练、数据采集操作,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培养实验设计、数据收集等专业研究能力

75

数据的描述统计与制图

3

验证

通过数据描述统计和制图方法的训练,掌握数据初步分析和呈现的一般方法,培养数据分析、结果表达等专业分析与研究能力

76

T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4

综合

通过方差分析等主要数据统计方法的训练,掌握基于数理统计的数据分析技能,培养数据分析、信息挖掘等专业研究能力

77

相关、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

6

综合

通过相关等主要数据统计方法的训练,掌握基于数理统计的数据分析技能,培养数据分析、信息挖掘等专业研究能力

78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

远郊动植物采集、分类与鉴定

1

综合

通过野外物种识别与鉴定能力等野外工作技能训练,培养物种鉴定、生物调查等应用能力

79

近郊动植物采集、分类与鉴定

1

综合

通过园林、农田等物种识别与鉴定、生物课题等训练,掌握采集、鉴定等技能,培养物种鉴定、生物调查、课题探究等应用与研究能力

80

标本制作与实习撰写

综合

通过系统的动植物标本制作训练、规范化的报告撰写,培养标本制作、专业表达等应用能力

81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

无菌试管苗的继代增殖、生根及驯化移栽

9

综合

通过常见无菌试管苗的继代增殖、生根及驯化等组织培养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82

园艺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7

设计

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数据收集与分析处理及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83

作物育种学实验

作物有性杂交技术

8

综合

通过选配亲本、亲本种植、杂交操作及杂交结果统计等操作,使学生基本掌握作物有性杂交育种的程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统计分析能力。

84

园艺植物栽培与实践

园艺植物的设施育苗及苗期管理(上盆、换盆、营养、病虫害防治等)

10

综合

通过较为系统的植物栽培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

85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6

设计

通过设计试验方案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培养操作应用技能、专业研究能力

86

发酵技术

果胶酶辅助的果汁生产

4

设计

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果汁的榨取率,掌握酶的作用及发酵原料制备方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87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4

验证

通过葡萄果酒、果醋的酿造,掌握食品发酵工艺,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88

 

腐乳的制作

4

验证

利用相关微生物进行腐乳的制作,掌握发酵方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89

 

泡菜的制作及检测

4

验证

通过泡菜的制作及相关成分的测定,掌握泡菜制作工艺与质量检测方法,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90

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

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及检测

4

综合

通过对特定中药材药用成分的提取及测定,掌握植物有效成分的作用和测定,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91

玫瑰精油的提取

4

验证

利用蒸馏法对玫瑰中的精油进行分离,掌握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92

胡萝卜素的提取

4

验证

利用萃取技术和旋转蒸发仪对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进行分离,掌握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93

植物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4

综合

利用水提醇沉法对洋葱中的多糖进行粗提,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进行分析纯化,掌握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培养专业应用能力

 

 

 

 

 

 

 

教师教育类能力培养项目

94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

普通话发声技能

16

综合

掌握普通话发音规律、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5

教师口语表达

8

综合

在训练普通话发音规律、技巧基础上,锻炼语言技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6

三笔字技能

毛笔训练

12

综合

通过掌握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97

粉笔训练

6

综合

通过掌握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98

钢笔训练

6

综合

通过掌握书写技能,提高书写水平,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99

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含微格教学)

导入技能训练

2

实作

通过训练、展示、自评与互评,能创造问题情境,进行新旧知识衔接,自然流畅指向学习目标。

100

讲解技能训练

2

实作

通过训练、展示与评价,能语言清晰、条理清楚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能与体态语、板书语言等自然结合;能体现知识间的联系;能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活动;能引导学生整理思路,明确结论。

101

提问技能训练

2

实作

通过问题类型、设置方式等训练,培养设问、评价等教学技能。

102

演示技能训练

2

实作

通过训练、展示与评价,能恰当选择媒体,适时演示;演示动作准确、顺序正确、利于观察,并辅之以语言等进行强化;能适时指导学生正确观察。

103

试讲训练

4

实作

通过训练、展示与评价,能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技能实施教学,能正确进行教学评价,达成教学目标。

104

说课训练

4

实作

通过训练、展示与评价,能正确分析教材与学情,能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并能说明其依据。

 

 

 

 

 

 

 

 

附件2

《植物学(上)实验》课程

实验一  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认识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其生命现象;

2.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和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

3.学习浸染法染制临时装片;

4.学习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5.掌握各类植物组织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二、实验器具与材料

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皮片,培养皿,双面刀片。洋葱、潘茄、红辣椒、紫鸭跖草花和叶、蚕豆叶、马铃薯块茎、大叶黄杨叶片、美人蕉叶柄、芹菜叶柄、梨、根尖和顶芽纵切片、接骨木或椴树茎横切片、向日葵茎木质部浸离片、天竺葵茎叶、松针叶横切片。

三、实验步骤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

1、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观察………………洋葱鳞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2 胞质运动观察…………………紫鸭跖草花丝临时装片

3、纹孔及胞间连丝的观察………红辢椒

(二)植物组织

1、分生组织:

顶端分生组织(原分生和初生分生)……根尖和顶芽纵切片

侧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接骨木或椴树茎横切片

2、保护组织:

表皮……………蚕豆叶、紫鸭跖草茎或叶表皮临时装片

周皮………………………………接骨木或椴树茎横切片

3、薄壁组织:

贮藏组织………………………马铃薯块茎徒手切片

同化组织………………………大叶黄杨叶片徒手横切片

通气组织………………………美人蕉叶柄徒手横切片

4、机械组织:

厚角组织……………………………芹菜叶柄徒手横切片

厚壁组织

1)纤维……………………………向日葵茎木质部浸离片

2)石细胞…………………………梨果肉石细胞临时装片

5、输导组织:

导管…………………南瓜茎纵切片

筛管和伴胞……………………………南瓜茎纵、横切片

6、分泌结构:

腺毛………………………………天竺葵茎、叶临时切片

树脂道……………………………………取松针叶横切片

四、作业

1绘洋葱肉质鳞叶内表皮细胞的显微结构图,标注各结构名称。

2 绘美人蕉叶柄通气组织示意图。

 

实验二  根和茎形态结构的异同

(以双子叶植物为例)

一、实验学时4学时

二、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认识根尖及枝芽在结构上的差异;

2.了解根和茎在外部形态上的差异;

3.掌握根和茎在初生结构上的差异;

4.掌握根和茎在次生结构上的差异。

四、器具与材料

根和茎新鲜标本、根尖纵切片、枝芽纵切片、根和茎初生及次生结构的相关装片、显微镜及解剖镜、双面刀片、解剖针等。

五、实验内容

1.根尖和枝芽结构上的差异

2.根和茎在形态上的差异

3.初生结构上的差异

4.次生结构上的差异

六、实验步骤

(一) 根尖和枝芽结构上的差异……………洋葱根尖纵切片、丁香芽纵切片

根尖:分区及各区细胞特点

枝芽:生长锥、叶原基、芽轴、腋芽原基、幼叶、芽鳞等。

(二)根和茎在形态上的差异………………………2--3年生木质根及枝条

注意有无:节、节间,顶芽、腋芽,叶痕、束痕、芽鳞痕,皮孔等。

(三)初生结构上的差异………………棉花根尖横切片,向日葵幼茎横切片

初生结构组成成分:表皮、皮层、维管柱、髓及髓射线

注意各成分的有无、排列及组成分子上的差异

(四)次生结构上的差异……………棉花老根横切征,三年生椴树茎横切片

1.周皮:起源部位差异,组成成份上差异

2.次生维管组织:(1)维管形成层产生的位置上差异,

2)次生木质部与次生韧皮部组成分子上的差异

七、作业:在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分析和思考差异原因

1.根尖和枝芽

 

 

 

2.根和茎的形态

 

 

 

(1)节及节间

 

 

 

(2)顶芽和腋芽

 

 

 

(3)叶痕、束痕、芽鳞痕

 

 

 

(4)皮孔

 

 

 

3.初生结构

 

 

 

(1) 表皮

 

 

 

(2) 皮层

 

 

 

(3) 维管柱

 

 

 

(4) 髓及髓射线

 

 

 

(5)

 

 

 

(6)

 

 

 

4.次生结构

 

 

 

(1)周皮

 

 

 

a起源部位

 

 

 

b组成成分

 

 

 

(2) 次生维管组织

 

 

 

a排列方式

 

 

 

b次生木质部组成分子

 

 

 

c次生韧皮部组成分子

 

 

 

d射线

 

 

 

 

 

 

 

(3)

 

 

 

(4)

 

 

 

(5)

 

 

 

(6)

 

 

 

 

 

实验三、不同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比较

 

一、实验学时:5学时

二、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形态;

2.掌握不同类型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各自的特点;

3.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徒手切片的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比较思考的能力。

四、器具与材料

双子叶植物叶、单子叶植物叶及松叶标本;双子叶植物叶、单子叶植物叶及松叶永久装片;土豆;显微镜及解剖镜、双面刀片、解剖针等。

五、实验内容

(一)叶片的形态观察

1.双子叶植物叶

2.单子叶植物叶

3.裸子植物针叶

(二)叶片的结构观察

2.双子叶植物叶片结构

3.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

3.祼子植物针叶结构

六、实验步骤

(一)叶片的形态

1.双子叶植物(女贞叶、大叶黄杨叶、小叶榕叶及双子叶杂草叶):外形、叶缘、叶脉

2.单子叶植物(吉祥草叶、麦冬叶、禾本科杂草叶):外形、叶缘、叶脉

3.裸子植物(湿地松叶、雪松叶):外形

(二)叶片的结构

2.双子叶植物叶片结构(棉花叶及夹竹桃叶装片;女贞叶、大叶黄杨叶、小叶榕叶及双子叶杂草叶标本)

2.1 表皮:细胞层数,细胞类型,角质膜厚薄、表皮附属物

2.2叶肉:等面叶或异面叶,细胞形状

2.3大叶脉:木质部与韧皮部排列方式,形成层有无

2.单子叶植物叶(小麦叶及玉米叶装片;吉祥草叶、麦冬叶、禾本科杂草叶的标本)

2.1 表皮:细胞层数,细胞类型,角质膜厚薄、表皮附属物

2.2叶肉:等面叶或异面叶,细胞形状

2.3叶脉:木质部与韧皮部排列方式,形成层有无

3.祼子植物叶(湿地松针叶装片及标本,雪松针叶标本)

3.1表皮:细胞层数,细胞类型,角质膜厚薄、表皮附属物

3.2叶肉:细胞形状

3.3叶脉:维管束数目、木质部与韧皮部排列方式,形成层有无

七、作业:1.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

双子叶植物叶

单子叶植物叶(禾本科)

祼子植物叶

外形

 

 

 

叶缘

 

 

 

叶脉

 

 

 

表皮

 

 

 

叶肉

 

 

 

叶脉

木质部

 

 

 

形成层

 

 

韧皮部

 

 

机械组织

 

 

 

2. 绘双子叶植物叶片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验四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花形态结构比较

一、实验学时:6学时

二、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掌握花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花在形态结构上的基本差异;

3.学习花程式的写法和花图式的画法。

四、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解剖镜,双面刀片,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等;双子叶植物花:垂花悬铃花、十大功劳、荠菜、胡颓子、三叶鬼针草、龙葵、八角金盘等;单子叶植物花:紫鸭跖草、吉祥草。

五、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

1.花基数

2.花部的联合情况

3.雌蕊的情况

4.子房的位置及胎座的类型

5.花药的结构

6.花粉粒形状

(二)、单子叶植物

1.花基数

2.花部的联合情况

3.雌蕊的情况

4.子房的位置及胎座的类型

5.花药的结构

6.花粉粒形状

六、实验步骤

(一)、双子叶植物

1.花基数:花萼、花瓣(或花被片)、雄蕊、心皮的数目(345

2.花部的联合情况:花被片、雄蕊

3.雌蕊的情况:单雌蕊、复雌蕊

4.子房的位置及胎座的类型:上位、下位;边缘、侧膜、中轴等

5.花药的结构:花粉囊42

6.花粉粒形状:圆球形、长圆形、三角形等

(二)、单子叶植物

1.花基数:花萼、花瓣(或花被片)、雄蕊、心皮的数目(345

2.花部的联合情况:花被片、雄蕊

3.雌蕊的情况:单雌蕊、复雌蕊

4.子房的位置及胎座的类型:上位、下位;边缘、侧膜、中轴等

5.花药的结构:花粉囊42

6.花粉粒形状:圆球形、长圆形、三角形等

 

七、作业:

1.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比较内容

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备注

花基数

 

 

 

花部的联合情况

 

 

 

雌蕊的情况

 

 

 

子房的位置

 

 

 

胎座的类型

 

 

 

花药的结构

 

 

 

花粉粒形状

 

 

 

结论

1

 

 

 

2

 

 

 

3

 

 

 

4

 

 

 

5

 

 

 

 

2. 画荠菜子房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3. 画吉祥草子房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实验五、种子的结构及种子的发芽试验

一、实验学时:6学时

二、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种子的结构;

2.掌握种子萌发所需的内外条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实验内容:

1.学生自己在实验室解剖种子,观察不同类型种子的结构;

2.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自己准备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器具;

3.自己设计检验种子萌发的实验装置,要能说明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五、成绩评定方法

1.设计和制作的实验装置科学与否;

2.实验效果的好坏是该实验评定的重要依据;

2.实验报告的内容也是重要依据。

六、作业

1.完成实验装置的设计和制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

2.绘蚕豆种子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3.绘小麦胚的结构图,标注各结构名称。

 

 

《植物学(下)实验》课程

实验一  低等植物(藻类、菌类)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藻类各类群的主要特点;

2.能进行常见类群的分类与识别,并为以后对藻类的利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认识常见的菌类植物;

4.掌握常见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器具与材料

双目光学显微镜,解剖镜,双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等;颤藻、念珠藻、鱼腥藻、发菜、衣藻、丝藻、水绵、轮藻、海带、细菌、根霉、酵母菌、青霉、银耳、木耳、蘑菇等装片或新鲜材料或标本材料。

三、实验步骤:

1. 几种蓝藻的制片与观察(颤藻、念珠藻、鱼腥藻、发菜);

2. 几种绿藻的制片与观察(衣藻、丝藻、水绵、轮藻);

3. 海带的制片与观察;

4.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

5. 根霉形态结构观察;

6. 根霉的制片与观察;

7. 酵母菌、青霉、银耳、木耳、蘑菇的制片与观察;

 

四、作业:

1绘水绵细胞结构模式图;

2绘海带横剖面结构图;

3.绘蘑菇菌褶的横剖面。

 

实验二  苔类和藓类植物形态结构比较

一、实验学时:5学时

二、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认识常见的苔类与藓类植物;

2. 掌握苔类与藓类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

3. 掌握苔藓类孢子体与配子体的主要区别。

四、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解剖刀;地钱等苔类、葫芦藓等藓类的各类标本与装片。

五、实验内容

1地钱等苔类形态结构观察

2葫芦藓等藓类形态结构观察

六、实验步骤:

1. 地钱等苔类形态结构观察(孢子体;配子体及根、茎、叶)

2. 葫芦藓等藓类形态结构观察(孢子体;配子体及根、茎、叶)

七、作业:

1. 完成苔类及藓类比较表

2. 绘葫芦藓孢蒴纵剖面图

 

 

实验三 拟蕨类和真蕨类植物体之差异比较

一、实验学时:4学时

二、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要求

1.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认识常见的蕨类植物;

2. 掌握拟蕨类与真蕨类的差异;

3. 理解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四、实验内容:

1. 拟蕨类(石松类、卷柏类、问荆和节节草):孢子体(根、茎、叶)、大小孢子叶穗、孢子囊及孢子的观察;

2. 真蕨类(铁线蕨、贯众、瓶尔小草、蜈蚣草、井栏边草、肾蕨、金星蕨等植物):孢子体(根、茎、叶)、大小孢子叶穗、孢子囊及孢子的观察。

五、成绩评定方法

1.实验设计过程是否合理科学;

2.实验的效果是否达到了要求;

2.实验报告的内容也是重要依据。

 

实验四 校园木本植物的采集、鉴定及标本制作

一、实验学时:6学时

二、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 掌握裸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

3. 校园木本被子植物(包括乔木与灌木)的识别与鉴定;

4掌握《植物检索表》和《高等植物图鉴》的使用方法。

四、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刀片。铁树、银杏、马尾松、湿地松、雪松、龙柏、塔柏、侧柏、罗汉松、买麻藤腊叶标本或新鲜材料;校园被子植物中木本植物(包括乔木与灌木)的腊叶标本或新鲜材料。

五、实验内容

1. 校园裸子植物的采集与观察;

2. 校园被子植物中木本植物的枝叶、花、果及种子的采集与观察

六、实验步骤

1. 铁树叶外形、大小孢子叶及种子的采集与观察

2. 银杏枝叶及种子的采集与观察

3. 马尾松、湿地松、雪松、龙柏、塔柏、侧柏枝叶及大小孢子叶球的采集与观察

4. 罗汉松枝叶及种子的采集与观察

5. 买麻藤枝叶及种子的观察

6校园被子植物中木本植物的枝叶、花、果及种子的采集与观察

七、作业:

1. 裸子植物与木本被子植物的腊叶标本各一份

2. 要求能认识校园中所有的木本植物, 并编写编写校园木本植物名录

 

实验五 校园草本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植物名录的编写

一、实验学时:6学时

二、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目的:

1. 认识草本植物花的外部形态和组成;

2. 学会解剖花,并使用花程式描述花;

3. 掌握常见科的特征;

4. 认识校园中的草本植物。

5. 掌握《植物检索表》和《高等植物图鉴》的使用方法。

四、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解剖针、镊子和解剖刀、校园中的常见的草本被子植物。

五、实验内容

采集、观察和鉴定校园中常见的草本植物。

六、实验步骤

1. 采集校园中的草本植物,注意代表性和完整性;

2. 观察茎叶特征、解剖花、果及种子,特别要注意花部的数目及联合情况,以及子房的结构特征;

3. 对照植物检索表及高等植物图鉴进行分类和鉴定。

七、作业

1. 写出10-15种校园草本植物的花程式

2. 编写校园草本植物名录

 

 

《动物学(上)实验》课程

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及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

涂片制备与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能够规范和较熟练地使用;

2、学习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制作法;

3、了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线粒体的活性染色显示。

二、实验原理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或细胞器。真核细胞中有些细胞器经过特殊的染色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碱性染料詹纳斯绿B就可以对线粒体进行专一活性染色,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使该染料保持在氧化状态而呈现蓝绿色,从而使线粒体显色,而细胞质中的染料被还原成无色。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生物显微镜、镊子、无菌牙签、载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0.9%生理盐水、0.1mol/L碘液(0.1%亚甲基蓝或0.1%中性红染液)0.02%詹纳斯绿B

四、实验步骤

(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

   机械系统、光学系统、光源系统

2、显微镜的使用

     安放显微镜、检查、调光、调焦、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复原显微镜

(二)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制备与观察

(三)人口腔粘膜细胞活体染色显示线粒体

(四)实验注意事项

1、用无菌牙签在口腔颊部轻轻刮取口腔黏膜细胞,勿将深部细胞刮下。

2、涂布口腔黏膜细胞后即刻染色,以保证活细胞染色。

五、作业

绘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二  草履虫采集、培养及观察

一、实验名称:草履虫采集、培养及观察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草履虫的基本形态。认识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构成的、能独立生活的完整动物有机体;

2、通过了解草履虫的主要特征,了解原生动物并认识一些常见的种类;

3、学会对水中的运动微型动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五、实验内容

 1、草履虫的采集和培养。

 2、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3、观察草履虫的生活习性。

六、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

1、采集

2、培养

(1)狗尾草(或稻草)液培养草履虫

(2)麦粒液培养草履虫

(3)玉米培养液法

(4)酵母片培养液法

(5)沼液培养液法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1、外形

2、内部结构

()草履虫的生活习性

1、运动

2、食物泡的变化

3、草履虫的应激性

(1)刺丝泡的发射

(2)对盐度变化的反应

(3)对酸刺激的反应

4、草履虫的生殖

 (1)无性生殖(分裂生殖)

 (2)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七、作业

1、绘制高倍镜下草履虫结构图,并注出其名称。

2、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草履虫的观察,总结单细胞动物有哪些细胞器的分化,各

有什么功能?

4、简述草履虫的科学研究价值。

 

实验三  水螅及涡虫采集及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水螅及涡虫采集及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学习对水螅、涡虫动物进行采集、培养和观察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水螅、涡虫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理解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五、实验内容

1、水螅、涡虫的活体采集、观察。

2、水螅(整体玻片、横切片、纵切片、过精巢装片、过卵巢装片)、涡虫(整体玻片、横切片、纵切片、神经系统装片、生殖系统、排泄系统、消化系统)玻片标本的观察。

3、通过两者活体形态及结构的观察,分析涡虫在在动物演化上进步性特征。

六、实验步骤

()水螅的采集、外形及结构观察

1、水螅的采集

2、生活的水螅(Hydra

(1)观察水螅的外形

(2)观察水螅的取食及对刺激的反应

(3)观察水螅的刺细胞

 3、水螅的切片

(1)横切片

(2)纵切片

(3)水螅带精巢和卵巢装片

(4)水螅过精巢和卵巢横切片

 ()涡虫的的采集、外形及结构观察

1、涡虫的采集

2、外形

3、运动及其对刺激的反应

1)运动

2)对刺激的反应

3)趋性

4、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2)排泄系统

3)神经系统

4)生殖系统

5)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

七、作业

1、绘制水螅、涡虫横切面图,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与腔肠动物相比,扁形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这些特征有何进步性意义?

3、扁形动物的哪些特征为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奠定了基础?说明理由。

 

实验四  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及结构比较观察

一、实验名称:蛔虫和环毛蚓的解剖及结构比较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学习解剖蠕虫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蛔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了解假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

3、通过对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的观察,了解真体腔动物的一般特征。

4、通过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了解真体腔动物的进步性特征,及动物形态、器官系统结构与机能的逐渐演化和发展。

五、实验内容

1、蛔虫和环毛蚓外形比较观察。

2、蛔虫和环毛蚓浸制标本解剖。

3、蛔虫和环毛蚓内部结构观察。
4
、蛔虫和环毛蚓横切面玻片标本观察。

六、实验步骤

()外形的比较观察

1、蛔虫的外形

2、环毛蚓的外形

()体壁和体腔的比较观察

1、蛔虫的解剖

2、  环毛蚓的解剖

3、  蛔虫的体壁

4、  环毛蚓的体壁

5、  消化系统的比较观察

6、  排泄系统的比较观察

7、循环系统的比较观察

8、生殖系统的比较观察

9、神经系统的比较观察

七、作业

1、根据实验观察列表比较蛔虫和环毛蚓在外形、体壁、消化管以及体腔内各

内脏器官的异同点。

2、根据对猪蛔虫和环毛蚓的比较观察,试述无脊椎动物在对称形式、分节现象、体腔、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演化趋势。

 

实验五  河蚌的解剖及结构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解剖观察河蚌内部结构的技术。

2、通过对河蚌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

二、实验器具与材料

活体河蚌、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蜡盘、解剖器、水浴、玻璃缸、细沙、冰块、炭末、单胞藻、墨水、乙醇、10%福尔马林。

三、实验步骤

()外形

()运动

()呼吸与摄食

()心搏

()内部结构

1、外套膜和外套腔

2、肌肉

3、入水管与出水管

4、贝壳内面

5、足

6、呼吸系统

7、循环系统

8、排泄系统

9、生殖系统

10.消化系统

11、神经系统

四、作业

1、绘制取掉左壳和左外套膜的河蚌内部构造图。

2、通过对河蚌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简述软体动物门的一般特征及其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六  螯虾和棉蝗解剖及比较观察

一、实验名称:螯虾和棉蝗解剖及比较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节肢动物高度发展与广泛适应性的主要特征;甲壳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通过螯虾与棉蝗的比较解剖,进一步认识动物体结构适应于其机能,动物与环境的统一及动物的整体性;学习虾类和一些昆虫的一般解剖方法。

五、实验内容

1、鳌虾(或日本沼虾)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2、棉蝗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3、鳌虾(或日本沼虾)和棉蝗的比较解剖。

六、实验步骤

()螯虾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头胸部、腹部、附肢

2、内部结构

(1)呼吸器官

(2 )肌肉

(3)循环系统

(4)生殖系统

(5)消化系统

(6 )排泄系统

(7)神经系统

()棉蝗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1、外形:头部、胸部、腹部

2、内部解剖

(1)循环系统

(2)呼吸系统

(3)生殖系统

(4)消化系统

(5)排泄器官

(6)神经系统

七、作业

1、甲壳类具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昆虫具有哪些适应陆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说明节肢动物为什么能成为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

4、说明动物体的结构适应于其机能以及动物体的整体性。

5、试述节肢动物附肢的多样性与其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联系。

 

 

《动物学(下)实验》

实验一  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结构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文昌鱼的观察,理解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了解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学习文昌鱼的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

原索动物包括头索动物和尾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无头鱼形,又称大头类。文昌鱼作为头索动物的代表,终生保留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可以看做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简化缩影,是非常理想的实验材料。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文昌鱼的浸制标本、文昌鱼的整体染色装片和过咽部横切片。

解剖器、解剖盘、放大镜、解剖镜、显微镜、培养皿。

四、实验步骤

()外形

1、体形

2、肌肉

3、生殖腺

4、鳍和腹褶

5、腹孔和肛门

()整体装片观察

1、鳍

2、背神经管

3、脊索

4、触须、轮器与缘膜触手

5、咽与围鳃腔

6、肠与肝盲囊

7、肌节与肌隔

()过咽部横切片观察

1、皮肤

2、背鳍

3、肌节

4、背神经管

5、脊索

6、咽

7、围鳃腔

8、体腔

9、肝盲囊

10.生殖腺

五、作业

1、绘制文昌鱼过咽部的横切面图,注明各结构的名称。

2、试述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实验二  鲫鱼的外形观察、抽血技术和内部解剖

一、实验名称鲫鱼的外形观察、抽血技术和内部解剖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L、通过对鲤鱼(鲫鱼)的结构观察,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

2、学习硬骨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鱼尾静脉抽血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实验内容

1、观察鲤鱼(鲫鱼)的外部形态。

2、观察鲤鱼(鲫鱼)的内部结构。

六、实验步骤

()外形

1.头部

2.躯干部和尾部

()硬骨鱼的一般测量和常用术语

()年轮的观察

()尾静脉抽血

()解剖注意事项

()内部结构

1、原位观察

2、循环系统

3、口腔与咽

4、鳃

5、消化系统

6、鳔

7、排泄系统

8、生殖系统

9、神经系统

10、骨骼标本观察

七、作业

1、记录鱼体外形测量的各项数据。

2、绘鲫鱼的内部解剖图,注明各器官名称。

3、总结硬骨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4、生产实践中鱼类常见采血方法有哪些?

 

实验三  青蛙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及青蛙骨骼标本的制作

一、实验名称:青蛙的外形观察、内部解剖及青蛙骨骼标本的制作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学会两栖动物的解剖方法。

2、通过对青蛙(蟾蜍)外形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

3、掌握脊椎动物的骨骼特点。

4、学习脊椎动物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

五、实验内容

1、观察青蛙(蟾蜍)的外形。

2、观察青蛙(蟾蜍)的内部结构。

3、脊椎动物骨骼标本的制作。

六、实验步骤

()外形

1、头部

2、躯干部

3、四肢

4、皮肤

()运动、摄食和呼吸

1、运动

2、捕食

3、呼吸

(三)处死青蛙常用的方法:麻醉法和双毁髓法

()内部结构

1、口咽腔

2、消化系统

3、呼吸系统

4、循环系统

5、排泄系统

6、生殖系统

()骨骼标本制作

1、处死

2、解剖

3、剔除肌肉

4、腐蚀和脱脂

5、漂白

6、整形和装架

七、作业

1、绘制青蛙(蟾蜍)的内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2、绘制青蛙(蟾蜍)循环系统的简图,并注明各部位的名称。

3、总结青蛙(蟾蜍)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及其不完善性。

4、青蛙(蟾蜍)的骨骼系统表现出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哪些特征,并有哪些特化?

5、归纳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过程及要点。

 

实验四  鸡人工采精技术及精液品质检查

一、实验名称:鸡人工采精技术及精液品质检查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了公鸡采精训练、人工采精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熟练掌握精液品质评定方法和相关指标。

3、学会数据的统计分析。

五、实验内容

1、公鸡采精技术

2、精液品质评定

六、实验步骤

()采精技术

1、采精前的准备

 1)种公鸡的选择

2)隔离与训练

3)种公鸡的特殊饲养

4)环境条件

5)剪毛

6)用具的准备和消毒

()采精方法

1、双人按摩采精训练

1)鸡的保定

2)采精操作

2、单人按摩采精训练

3、采精注意事项

()精液品质评定

1、射精量

2、精液的外观

3、密度估测法

4、精子活力检查

七、作业

1、简述进行公鸡采精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精液品质鉴定,包括精量、精液外观、密度、活力四个指标进行列表统计分析,同时附上相应图片。

3、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五  家鸡、家兔外形观察及内部结构比较观察

一、实验名称:家鸡、家兔外形观察及内部结构比较观察

二、实验学时:5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学习解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解剖方法。

2、通过对家鸡和家兔外形及内部结构的比较观察,认识鸟类各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适应于飞翔生活的主要特征,掌握掌握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五、实验内容

1、观察家鸡和家兔的外形。

2、家鸡和家兔的解剖。

3 家鸡和家兔内部结构的比较观察。

六、实验步骤

(一)家鸡和家兔外形观察

(二)家鸡和家兔的处死

(三)家鸡的内部结构观察

1、消化系统

2、呼吸系统

3、循环系统

4、排泄系统

5、生殖系统

6、骨骼系统

(三)家兔的内部结构观察

1、消化系统

2、呼吸系统

3、循环系统

4、排泄系统

5、生殖系统

6、神经系统

7、骨骼系统

七、作业

1、绘制家鸡和家兔的内部解剖图,并注明各器官名称。

2、鸟类振翅运动的肌肉主要是哪些?其功能是什么?

3、试述鸟类在骨骼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4、通过对家鸡和家兔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观察,理解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

实验一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3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掌握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该方法测定植物细胞渗透势

二、实验原理

当植物组织细胞内的汁液与其周围的某种溶液处与渗透平衡状态,植物细胞内的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汁液的渗透势就等于该溶液的渗透势。这种渗透势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该溶液的浓度称为等渗浓度。

    当用一系列梯度浓度溶液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时,细胞的等渗浓度将介于刚刚引起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和尚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的溶液浓度。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其渗透势。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镜检设备(显微镜、载片、盖片)、镊子、刀片、红色洋葱鳞茎。

100ml浓度为1mol/L蔗糖溶液,用蒸馏水配成0.10.150.200.250.300.350.400.450.50mol/L的蔗糖溶液各50ml

四、实验内容

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2)通过在不同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情况,测定细胞初始质壁分离时的外液浓度。

3)根据外液浓度测出细胞渗透势。

五、作业

1将实验结果记入报告、计算出被测洋葱组织的渗透势

2、讨论实验材料、撕取表皮方法、蔗糖液浓度等对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的影响

 

实验二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改进小液流法(6学时)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目的

1.认识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2.熟练掌握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

1.课前预习教材,根据实验指导设计的方案,对于溶液浓度、植物材料和使用的器具进行选择。

2.利用移液枪取蔗糖溶液和蒸馏水,在试管中配制不同浓度、具有一定梯度的蔗糖溶液。

3.振荡摇匀试管中的溶液,每个浓度分别取5mL放入2支干净的带塞离心管或试管中,盖上塞子,分组编号。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4.将所选植物材料切成均匀薄片,去掉表皮。迅速冲洗干净,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用打孔器取圆柱体小块若干。

5.将取得的材料放入梯度溶液中,放置30min;打开实验组离心管塞子,用滴管取210%的甲烯蓝染液。不宜过多,以见到明显蓝色为宜。

6.用移液管或注射器吸取少量染色的蔗糖溶液,轻轻注入相应浓度对照蔗糖液中。观察液滴的移动情况。若注入时用力过大,刚开始未见到悬浮蓝色液滴,即立刻更换针头在对照溶液中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

7.依次检测每对蔗糖溶液的情况,记录蓝色液滴移动方向。当观察到液滴不上升也不下降时,即得组织的等渗浓度。

8. 读取悬挂好的温度计的温度数据,根据公式P=?-icRT计算植物组织的水势。

四、成绩评定办法

    根据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表现和报告完成情况,在实验报告上综合评定成绩。

五、作业

    1.完成实验报告,计算出被测组织的水势,讨论分析实验方法和结果,及其可能出现的误差。

2.写出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案,并针对研究对象和目的调整实验方法。

 

项目三 蒸腾强度的测定(3学时)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目的

了解测定蒸腾强度的两种不同方法,钴纸法是测定蒸腾时失去的水量,而容量法是测定由于蒸腾作用植物从外界新吸收的;

掌握容量法测定植物叶片蒸腾强度的方法。

三、实验内容

1、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指导示例,课前设计出拟测定的植物种类在特定条件下蒸腾强度测定方案。

2、利用剪纸法测定植物叶片的面积,剪取植物带叶枝条,测定叶片面积S2,物重m2

3、水中剪去基部一截,插入盛水量筒中,水位低于刻度最高线,保鲜膜及凡士林封口。

4、装置于特定环境条件下培养10-15h,以实验室为自然照光对照(CK),结束后取出读数。

5、  结果计算:

a)         S2为叶片面积,S2=m2/m1*S1

b)        蒸腾强度计算:g/m2*h

四、成绩评定办法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可行,并根据实验操作表现和报告完成情况,在实验报告上综合评定成绩。

五、作业

1、计算出所选择植物叶片的蒸腾强度。

2、讨论引起该实验的误差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是什么?

 

项目四 单盐毒害及离子间拮抗作用(3学时)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理解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离子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实验内容

1、课前查阅资料,设计溶液培养法的实验装置,并且通过文献相关数据,选择盐溶液的溶度设计。

2、盐溶液准备,0.12N KCL0.12N CaCL20.12N NaCL作为母液,配制纯溶液和或者溶液。

3、准备生根整齐,根1-2cm的豌豆幼苗。

4、将幼苗放入实验装置,要求符合液体培养标准,环境条件统一。

52-3周后观察。根系旺盛程度、侧根分布情、根颜色,地上部分生长情况。

6、分析单盐毒害及离子平衡。

四、成绩评定办法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可行,并根据实验操作表现和完成情况,在实验报告上综合评定成绩。

五、作业

1、制表比较不同盐处理的试验结果。

2、哪种处理地上部分长势最好,为什么?

 

项目五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5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了解叶绿素提取分离的原理及它们的光学特性在光合作用中的意义;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b的方法及计算。

三、实验内容

1、取一定质量的植物叶片。

2、利用丙酮、石英砂进行充分研磨提取。

3、用有机溶剂提取叶绿体色素。

4、将提取的叶绿体色素液稀释、倒入比色皿中,在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光密度。

5、根据吸光值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

    计算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

五、作业

1、分析叶绿素提取的影响因素。

2、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单位质量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项目六 种子活力及呼吸强度的测定(6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掌握TTC和红墨水染色法判断种子活力的技术;掌握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10.5%TTC溶液处理浸泡后对切的小麦种子,染色评价小麦种子的生活力。

2、红墨水染色评价小麦种子的生活力。

3500ml广口瓶2号,三孔橡皮塞,一孔插温度计,一孔插真空干燥管,一孔预留滴定管插入。瓶塞下挂尼龙网。广口瓶底加25ml Ba(OH)2溶液

4、待发芽小麦种子15g,装于小篮内,挂于广口瓶内,密闭10min摇动1

51h后,打开瓶塞取出小篮,加2滴指示剂。塞紧,滴定至蓝绿色变无色,记录草酸体积数(ml

6、  取煮死种子作CK

7、  计算呼吸强度(CO2mg/g.h=N—V0/种子鲜重(g*时间(h

四、实验结果

    计算具有活力的小麦种子的百分率;计算种子的呼吸强度。

五、作业

1、比较不同方法测定小麦种子活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2、种子呼吸测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项目七 果蔬含酸量和含糖量的测定(3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常见果蔬中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方法,能够定量表示其含糖量。

三、实验内容:

1、  剔除非可食部分,四分法称取25g水果,研磨

2、  100ml水洗入容量瓶中,75-80度水浴30min,冷却定容,过滤

3、  加入指示剂利用NaOH溶液进行滴定

4、  利用消耗的碱液量,计算含酸量

5、利用折光仪测定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含量。

四、实验结果

    计算该水果中含酸量和含糖量的比例关系。

五、作业

1、如何更加准确的测定含酸量?

2、水果中含糖量和含酸量的比例对质量(风味)具有怎样的影响?

 

项目八 种子预处理技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6学时)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学会设计探究性实验,通过自主实验和组间交流掌握各种种子预处理技术,理解其在种子萌发调节中的作用。

三、实验内容:

1、不同种子预处理方法的实验设计。

1)探索相同的不同基质对不同植物的伤害。

2)探索不同程度的不良环境对同一植物的不同伤害。

3)不同激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不同物理因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不同化学因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实验科学问题和可行性论证

3、试验实施,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4、数据处理与分析、交流。

四、成绩评定办法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方案可行,并根据实验操作表现和完成情况,在实验报告上综合评定成绩。

五、作业

1、完成种子萌发预处理方案的设计。

2、利用数据分析所选因素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

 

《生物统计学》课程实验

项目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3学时)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训练,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实验内容

1、选择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生物学问题。

2、根据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

3、实验操作,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进行数据的采集

四、成绩评定办法

    具有明确的科学问题,设计的方案可行,并根据实验操作表现和完成情况,在实验报告上综合评定成绩。

五、作业

1、具有明确的研究问题,设计出试验和数据采集方法。

2、分析本次试验的数据采集质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项目二 数据的描述统计与制图(3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训练,掌握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的方法,掌握常见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数据组的大小、分布状态、离散程度、中位数、众数、最大值、最小值等特征,利用软件计算和分析功能,从多个角度对数据组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特征值;同时,利用图示化功能直观展示数据的分布、变化趋势等。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电子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

1、熟悉SPSSEXCEL软件操作。

2、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EXCEL,进行数据初步统计分析及柱状图、线形图等绘制。

3、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SPSS,进行数据初步统计分析及柱状图、线形图等绘制。

4、利用小组前一实验数据,采用EXCELSPSS的进行描述统计和制图。

五、作业

    1、对前一实验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制图分析,并规范展示详细结果。

 

项目三 T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5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训练,掌握T检验、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够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以鉴别各种因素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性值影响大小;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去判断因子是否显著;解决具有相同方差的k(k>2)个正态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的问题。

三、实验内容

1、熟悉SPSSEXCEL软件操作的相关模块。

2、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EXCEL,进行数据的T检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3、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SPSS,进行数据的T检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4、利用小组前一实验数据,采用EXCELSPSS的进行T检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四、实验结果

   分析数据统计结果的显著度

五、作业

1、采用合理的T检验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得出统计结论,展示结果。

 

项目四 相关、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5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践训练,掌握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实验内容:

1、熟悉SPSSEXCEL软件操作的相关模块。

2、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EXCEL,进行分析生物研究数据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实验因果联系。

3、利用示例数据,跟随演示操作SPSS,进行分析生物研究数据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实验因果联系。

4、利用小组前一实验数据,采用EXCELSPSS的进行分析生物研究数据的相关性,利用回归分析探究实验因果联系。

四、实验结果

    计算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

五、作业

1、采用合理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得出统计结论,展示结果。

 

《解剖与生理学实验》

实验一  基本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基本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被覆上皮的结构及分布特点。

2.理解不同类型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特点。

3.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及各种细胞成分。

4.掌握平滑肌、骨骼肌及心肌三种肌纤维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5.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

6.理解神经末梢结构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五、实验内容:

1.单层扁平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

3.单层柱状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5.复层扁平上皮

6.变移上皮

7.疏松结缔组织

8.致密结缔组织

9.脂肪组织

10.平滑肌

11.骨骼肌

12.心肌

13.多极神经元  

14.神经原纤维及突触

15.有髓鞘神经纤维及神经

16.运动终板

17.环层小体 

18.触觉小体

六、作业

1.绘图:单层柱状上皮,多极神经元,注明各部结构(模式图)。

2.上皮组织有哪些特点?

3.结缔组织有哪些结构特点?

4.疏松结缔组织有哪些细胞种类及纤维类型?

5.比较三种肌纤维有何异同?

 

实验二  主要骨和骨骼肌的观察

  一、实验名称:主要骨和骨骼肌的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人类骨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2.熟悉脊柱、胸廓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3.熟悉上、下肢带骨和游离上、下肢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4.观察颅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5.观察骨盆的组成,比较男女骨盆的主要差异。

6.了解骨骼肌的形态和一般结构。

7.熟记人体肌肉的分布及各部分主要肌肉的名称、作用和形态结构特点。

  五、实验内容:

1.骨的形态、构造和成分

2.脊柱

3.胸廓

4.颅骨

5.附肢(四肢)骨骼

6.肌的一般构造、形态类型

7.头颈肌

8.躯干肌

9.上肢肌

10.下肢肌

六、作业

1.胸廓和人的颅骨分别由哪些骨组成?
2.
绘一肱骨和股骨前面观模式图,并注明各部结构。
3.
膈肌和肋间肌是怎样影响呼吸运动的?
4.
腹外侧壁的肌肉由浅入深分别是什么?腹肌的作用有哪些?
5.
体表能摸到哪些主要肌块?

 

实验三  神经系统的观察

  一、实验名称:神经系统的观察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熟悉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2.掌握脑干的组成、外形及内部结构,间脑的位置和分部,小脑的位置、形态和分叶。

3.掌握大脑的外形,分叶及主要脑回,熟悉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4.熟悉脊神经的分布规律,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概况,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的主要分支。

5.掌握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了解其与脑相连的部位和分布范围。

  五、实验内容:

1.脊髓

2.

3.脊神经

4.脑神经

5.内脏神经

六、作业

1.成人脊髓下端平哪个椎体?画简图表示脊髓的内部结构。

2.脑干由几部分组成?熟记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属感觉、运动和混合性的脑神经各有哪些?

3.试比较大脑与小脑的结构成分异同点。

 

实验四  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感觉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观察眼球模型及切片,掌握眼球的解剖结构和视网膜的显微结构。

2.观察眼球的辅助装置:眼睑、结膜、泪器和眼肌。

3.观察耳模型及切片,掌握耳的解剖结构和内耳的显微结构。

  五、实验内容:

1.眼球的大体解剖结构

2.眼副器

3.眼球的显微结构

4.耳的大体解剖结构

5.内耳显微结构

六、作业

1.绘出眼球矢状切面简图(经视神经)。

2.外界光线到达视网膜要依次经过哪些结构?

3.外界声波依次经过哪些结构传到听觉感受器?

 

实验五  循环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循环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心脏的位置、外形、出入心的大血管,掌握心脏解剖结构。

2.观察大动脉、大静脉、中动脉、中静脉、毛细血管的显微结构,理解其结构特点。

  五、实验内容:

1.心脏

2.全身主要血管的分支和分布

3.血管壁的显微结构

六、作业

1.简述心的传导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2.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如何?为什么只沿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不反流?

3.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分大动脉、中动脉和中静脉?

 

实验六  消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消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大体解剖构造。

2.掌握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

3.掌握肝、胰的主要形态结构的特征。

4.掌握消化管壁的分层和一般组织结构。

5.掌握肝小叶和肝门管的结构。

  五、实验内容:

1.消化系统大体解剖结构

2.消化系统的显微结构

六、作业

1.小肠在适应消化吸收功能方面产生了哪些适应性结构?

2.在显微镜下如何区分食道、胃、小肠的切片?

3.绘大肠形态结构图。

 

实验七  泌尿和生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一、实验名称:泌尿和生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

  二、实验学时:4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组成。

2.了解肾的形态、位置和被膜。

3.掌握肾的大体解剖结构和组织结构。

4.观察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大体解剖结构。

  五、实验内容:

1.肾的位置、形态及被膜

2.肾的大体解剖结构

3.输尿管及膀胱

4.男性生殖器官

5.女性生殖器官

六、作业

1.绘一肾的额状切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
绘制肾单位和集合小管模式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3.总结精液的来源与排除途径。

实验八  反射时测定与反射弧分析(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测定反射时的方法;

2、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在反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反射时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所用的时间。即从皮肤接受刺激至机体出现反应的时间。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的完成要求反射弧的结构要完整,反射弧的任一部分缺损,原有的反射不再出现。脊髓是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其机能比较简单,选用只毁脑的动物为实验动物,易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青蛙、常用手术器械、支架、蛙嘴夹、蛙板、蛙腿夹、小烧杯、小玻璃皿、滤纸片、棉花、秒表、纱布、0.5%硫酸溶液、1%硫酸溶液、2%普鲁卡因。

四、实验步骤 

(一)制备脊蛙。

取一只青蛙,只毁脑(脊蛙)后,腹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一侧股部皮肤,分离出坐骨神经穿线备用。

(二)反射时的测定。

取下蛙腿夹,用蛙嘴夹夹住脊蛙下颌,悬挂于支架上。将蟾蜍右后肢的最长趾浸入0.5%硫酸溶液中23mm(浸入时间最长不超过10s),立即记下时间(以秒计算)。当出现屈反射时,则停止计时,此为屈反射时。停止计时后, 立即用清水冲洗受刺激的皮肤并用纱布擦干。测定3次(注意浸入硫酸的深度和浸入时间一致),取其平均值作为其反射时。

  

(三)剥掉一侧下肢皮肤(感受器),观察反射是否出现。

用手术剪自右后肢最长趾基部环切皮肤,然后再用手术镊剥净长趾上的皮肤。用硫酸刺激去皮的长趾,记录结果。改换右后肢有皮肤的趾,将其浸入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记录结果。 (感受器:接受刺激)

(四)做搔爬反射。

取一浸有1%硫酸溶液的滤纸片,贴于青蛙右侧背部或腹部,记录擦或抓反射的反射时。

(五)先后损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观察反射是否出现。

用一细棉条包住分离出的坐骨神经,在细棉条上滴几滴2%普鲁卡因溶液后,每隔2min.将其同侧有皮肤的趾浸入硫酸溶液中,测定反射时,记录结果(坐骨神经中有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反射时理论上会逐渐延长)。当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时,重复搔爬反射,记录反射时,之后每隔2min重复搔爬反射,记录反射时,直至搔爬反射不再出现为止。记录滴加普鲁卡因到屈反射刚刚不能出现和搔爬反射刚刚不能出现的时间。(坐骨神经中有搔爬反射的传出神经,普鲁卡因是一种神经的传导阻滞剂,它作用时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再麻醉传出神经纤维。)

(六)损毁神经中枢-脊髓,观察屈反射和搔爬反射是否出现。

五、作业 

实验项目

刺激次数

反射时(s

反射时平均值

 

屈反射

1

 

 

 

2

 

 

3

 

 

滴加普鲁卡因

屈反射1

 

 

滴加普鲁卡因到刚不出现屈反射的时间:

屈反射2

 

屈反射3

 

搔爬反射1

 

 

滴加普鲁卡因到刚不出现搔爬反射的时间:

搔爬反射2

 

搔爬反射3

 

六、注意事项

1、屈反射时每次实验将趾浸入硫酸的时间最长不超过10s,且每次浸入的深度和时间保持一致,即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保持一致。

2、搔爬反射时每次皮肤接触硫酸的面积不变,接触时间不变,即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保持一致。

3、每次刺激后立即洗去硫酸,以免损伤皮肤。

实验九 神经与肌肉(6学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2、观察阈刺激与刺激时间的关系;

3、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形式的改变,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二、实验原理

两栖类神经肌肉标本体外保持活性的条件相对简单,操作容易,其兴奋、收缩特性与哺乳动物的类似。

活的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能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反应。可兴奋组织只有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才能产生反应,引起活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的大小与刺激持续的时间有关。引起最大反应的最小刺激称为最适刺激。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而肌肉受到连续的刺激,每个刺激引起的单收缩可能发生复合,出现强直收缩。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青蛙、常用手术器械、张力传感器、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肌槽、培养皿、滴管、棉线、任氏液

四、实验步骤 

(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
、蛙或蟾蜍的单毁髓与双毁髓

    一手握住蛙或蟾蜍(可用纱布包裹蟾蜍躯干部),背部向上。用拇指压住蛙或蟾蜍的背部,示指按压其头部前端,使头端向下低垂;另一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触划,当触及到两耳中间的凹陷处(此处与两眼的连线成等边三角形)时,持针手即感觉针尖下陷,此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人,即可进入枕骨大孔(见图2.1)。然后将针尖向前刺人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捣毁脑组织。如毁髓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感到针尖触及颅骨。此时的动物为单毁髓动物。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人椎管,以捣毁脊髓。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动物的后肢突然蹬直,而后瘫软如棉,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如动物仍表现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毁髓。

2.1 蛙类捉拿和捣毁脑髓的方法

image002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使蟾蜍头部向外侧(不要挤压耳后腺),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则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1、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

在骶髂关节水平以上0.5-1cm处剪断脊柱。左手握止蟾蜍后肢、用拇指压止骶骨,使蟾蜍头与内脏自然下垂,右手持粗剪刀(非手术剪),沿脊柱两侧剪除一切内脏及头胸部(见图2.2A2.2B),留下后肢、骶骨、脊柱以及紧贴于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剪除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

2、剥皮

左手握紧脊柱断端(注意不要握住或压迫神经),右手捏住其上的皮肤边缘、用力向下剥掉全部后肢的皮肤(见图3.2C)。把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将手及用过的剪刀、镊子等全部手术器械洗净,再继续下面步骤。

image004

A 剪断脊柱  B 剪除内脏   C 剥掉后背及下肢皮肤

2.2 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初步制作过程

5、分离两腿 用镊子夹住脊柱标本提起,背面朝上,剪去向上突起的尾骨(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然后沿正中线用剪刀将脊柱和耻骨联合中央劈开两侧大腿,并完全分离。将两条腿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6、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1)分离坐骨神经 取一条腿放置在蛙板上,用一固定针将粗制标本的脊柱固定在蛙板上(腹面朝上),将下肢拉直并向外旋转趾蹼朝上,用固定针在跖骨部固定在蛙板上,用玻璃分针沿脊柱旁游离坐骨神经至尾骨处、再循坐骨神经沟(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逢处),找出坐骨神经的大腿段,用玻璃分针仔细剥离,剪断坐骨神经的所有分支,并将神经分离直至膝关节处。

2)分离腓肠肌 用玻璃分针或镊子将腓肠肌跟腱分离,并穿线结扎。在结扎远端用粗剪刀剪断跟腱,左手执线提起腓肠肌,以手术剪刀剪去其周围联系的组织,但保留腓肠肌起始点与骨的联系,必须注意勿损伤支配该肌的神经分支。

3)游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将该后肢股部所有肌肉从膝关节起沿股骨剥离并剪去,把股骨刮干净,以粗剪刀在股骨上中1/3处剪断股骨保留约1-1.5cm,以便在固定神经肌肉标本时使用。剪下一小段与神经相连的脊柱(约1~2个脊椎骨)在膝关节下将小腿剪掉,留下的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见图3.3

其各部连接关系如下:

       脊柱小块坐骨神经膝关节腓肠肌跟腱线(连接张力换能器)

                              ↓

      股骨小段(固定于肌槽内的侧孔)


2.3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精细制作过程

4)检查标本的兴奋性 用经任氏溶液润湿的锌铜弓轻轻接触一下坐骨神经,如腓肠肌发生迅速而明显的收缩,则表明标本的兴奋性良好,即可将标本放在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以备实验用。注意用锌铜弓刺激时,一定要使神经干悬空,且勿接触其他物体。若无锌铜弓,亦可用中等强度单个电刺激作上述试验。

(二)实验仪器用品的准备

打开Pclab-UE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将标本的骨头固定在肌槽的骨头固定孔内,将神经搭在肌槽的刺激电极上,刺激输出与肌槽上的刺激电极相连,腓肠肌肌腱上的扎线与张力传感器应变梁相连,调节好扎线的张力,不可过松或过紧,使肌肉自然拉平为宜。

(三)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启动刺激图标,设置刺激的相关参数,在其他刺激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强度,观察骨骼肌的收缩情况,记录阈强度。

(四)观察刺激持续时间与阈强度间的关系

观察并记录不同刺激持续时间下的阈强度,绘制刺激的时间-强度曲线,验证刺激时间与强度间的关系。

(五)观察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观察单次刺激引起的骨骼肌的收缩(单收缩);之后进行连续刺激,在其他刺激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刺激的频率,观察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五、作业  

1、阈强度的测定

刺激作用时间=     阈强度=

2、阈强度与刺激作用时间的关系

 

刺激作用时间(t

阈强度

1

 

 

2

 

 

3

 

 

4

 

 

5

 

 

6

 

 

7

 

 

绘制强度-时间曲线

3、刺激频率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六、注意事项

1、沿脊柱中央剪开脊柱和耻骨联合,把下半身分为左右两半时,要避免剪偏,损伤坐骨神经。

2、神经需用玻璃分针分离,分离操作必须精细,避免用金属器械碰夹神经,以免损伤。分离方向为自中枢端向外周端,避免将神经上段损伤。坐骨神经周围的组织和神经的小分支,可先用玻璃分针钝性分离,再用剪刀逐步剪掉。

3、所用器械要洁净,接触过蛙特别是蟾蜍皮肤的用具必须洗净后使用。

4、不得用自来水冲洗标本。

5、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防止干燥。

实验十  感官生理(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2、学习视野计的使用方法和视野的检查方法;

3、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4、学习色盲的检测方法;

5、学习气传导和骨传导的检测方法,比较两种途径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

人眼由远视近或由近视远时发生调节反射。由远视近时,引起晶状体凸度的增加,同时缩瞳和两眼辐辏;由近视远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以保证经晶状体折射后的物体的像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且两眼的物象能落在两侧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保证形成单视。视觉调节反射实验运用球面成像原理,证明视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凸度的增加。人眼在受到光刺激时,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相差和色相差,该反射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视野是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借此可以了解整个视网膜的感光机能并有助于判断视觉传导通路的机能。正常人的视野范围鼻侧和上侧较小,颞侧和下侧较大。在相同亮度下,白色视野最大,蓝色次之,红色较小,绿色最小。不同颜色视野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不同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情况。

盲点是指视网膜上视神经穿出眼球壁的部位(视神经乳头),此处没有感光细胞,因而外来光线成像于此不能引起视觉,故称为盲点。由于盲点的存在, 视野中必然存在盲点的投射区域。根据物体的成像规律,可以按照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的定理,计算出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盲点直径的计算公式:

盲点直径 = 盲点投射区直径×15/眼到纸面的距离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锥细胞根据所含视敏色素的不同分为红色视锥细胞、蓝色视锥细胞和绿色视锥细胞,分别能分辨红色、蓝色和绿色,人眼能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不同。由于视网膜上缺乏相应的视锥细胞,不能分辨相应的颜色称为色盲,颜色视觉反应能力较弱称为色弱。通常用色盲检查图检查色盲。色盲检查图主要以浅红色和浅绿色交叉来干扰测试人的色觉,如果是色盲,他看到的只有一种颜色,无法分别色差所构成的数字或图案。

声波传入内耳可经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前者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传至内耳卵圆窗,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后者指声波经颅骨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本实验通过敲响音叉,先后将音叉置于颅骨和外耳道口处,感受听到的声音,证明和比较上述两条传播途径的存在。同时通过该实验也可初步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视野计、视标(红白及绿)、白纸、学生尺、色盲检查图、音叉、棉花

四、实验步骤 

(一)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二)视野的检查

(三)盲点的测定

(四)色盲检查

(五)声音的传导途径

五、作业 

1、绘制视野图

2、计算盲点

3、为何气传导功效大于骨传导?

实验十一  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血型鉴定(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血常规检测中红细胞渗透脆性、血型鉴定的方法;

2、了解血常规检测中以上项目检测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红细胞在等张溶液(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中时,能维持细胞正常的体积和性状。在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将吸水膨胀,随着低渗溶液渗透压的降低,红细胞的形态将由双侧凸起球形破裂(溶血),血红蛋白溢出,丧失运输气体的功能。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临床上,以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衡量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指标。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渗透脆性高;相反,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渗透脆性小。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刚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中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最大渗透脆性),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中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最小渗透脆性)。正常红细胞的最大渗透脆性为0.4-0.44% NaCl浓度,最小渗透脆性为0.32-0.36%NaCl浓度。患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而患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以及阻塞性黄疽等红细胞渗透脆性则降低。

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的原理是将血液加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观察混合液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反映红细胞的溶血情况:溶液上下均为不透明的浑浊红色,红细胞未溶血;上层透明红色,下层不透明的浑浊红色,部分溶血;全为透明红色,完全溶血)。

血型的分型是依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凝集原)来确定的。如含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相应凝集素的血清相遇,会产生凝集现象,从而危机生命,因此,临床上在输血前必须注意鉴定血型,以确保安全输血。血型鉴定是用已知的标准血清的抗体去测定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未知的抗原,根据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4.1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血型

红细胞上的抗原(凝集原)

血清中的抗体(凝集素)

A

A

B

B

B

A

AB

A+B

无抗A,无抗B

O

A,无B

B+A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红细胞渗透脆性:家兔(2只)、移液器(1ml)、枪头(1ml)、小试管(12支)、试管架、冰箱、1% NaCl溶液、蒸馏水、酒精棉球。

血型鉴定:消毒采血针、双凹玻片、消毒牙签、标准抗A和抗B血清、生理盐水、75%乙醇、消毒棉球、显微镜、记号笔。

四、实验步骤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

1、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氯化钠溶液(ml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蒸馏水(ml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氯化钠溶液浓度(%

0.68

0.64

0.60

0.56

0.52

0.48

0.44

0.40

0.36

0.32

0.28

0.24

2、消毒取血部分,用干燥的注射器及针头从兔耳缘静脉取血(每组1-2ml),立即滴入上述小试管中,每管1滴,轻轻混匀后室温静止1-2h,观察混合液颜色与透明度的变化。

(二)血型鉴定(玻片法)

1、取清洁双凹玻片两块,分别标明A”B”(用记号笔标记)。

2、将标准抗A和抗B血清各一滴,分别滴在相应玻片上的中央处。

3、用75%乙醇的棉球消毒指端或耳垂,用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取血。

4、用消毒牙签沾血少许与标准抗A血清充分混合,用另一根消毒牙签沾血与标准抗B血清充分混合。(试管法:取13滴血置入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制成红细胞混悬液,备供取用。)

51015min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来判断血型。

五、作业 

1、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最大渗透脆性=

红细胞最小渗透脆性=

2、输血时应掌握哪些原则?

实验十二  离体蛙心灌流(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离体心脏灌流方法。

2、观察Na+K+Ca2+等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内环境(如Na+K+Ca2+等的浓度及比例、pH值和温度),而内环境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到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在体心脏还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速度加快,心率加快;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心率减慢。将失去神经支配的离体心脏保持于适宜的理化环境中(如任氏液),在一定时间内仍能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和收缩。而改变任氏液的组成成分,离体心脏的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蛙,任氏液、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等。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蛙类常用手术器械一套、玻璃分针、蛙板、蛙钉、蛙心插管、蛙心夹、试管夹、滴管(7支)、试剂瓶(7个)、烧杯、双凹夹、万能支架、细线。

四、实验步骤 

(一)离体蛙心标本制备(斯氏蛙心插管法)

取蛙一只,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在主动脉干下方穿双线,一条在左主动脉上端结扎作插管时牵引用;另一根在动脉球上方打一活结备用(用以结扎和固定插管)。 玻璃分针将心脏向前翻转,在心脏背侧找到静脉窦,在静脉窦以外的地方做一结扎(切忽扎住静脉窦),以阻止血液继续回流心脏(也可不进行此操作)。

5.1 插管进入心室示意图

左手提起左主动脉上方的结扎线,右手持眼科剪在左主动脉根部(动脉球前端)沿向心方向剪一斜口,将盛有少许任氏液、大小适宜的蛙心插管由此开口处轻轻插入动脉球。当插管尖端到达动脉球基部时,应将插管稍向后退(因主动脉内有螺旋瓣会阻碍插管前进),并将插管尾端稍向右主动脉方向及腹侧面倾斜,使插管尖端向动脉球的背部后方及心尖方向推进,在心室收缩时经主动脉瓣进入心室(见图5.1)。注意插管不可插得过深,插管的斜面应朝向心室腔,以免插管下口被心室壁堵住。

若插管中任氏液面随心室的收缩而上下波动,则表明插管进入心室,可将动脉球上已准备好的松结扎紧,并固定于插管侧面的钩上,以免蛙心插管滑出心室。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插管和心脏,在左右肺静脉和前后腔静脉下引一细线并结扎(参考图5.1),于结扎线外侧剪去所有相连的组织则得到离体蛙心。此步操作中应注意静脉窦不受损伤并与心脏连结良好。最后,用任氏液反复换洗插管内的任氏液,直到插管中无残留血液为止。此时,离体蛙心标本制备成功,可供实验。

左手拉住腹主动脉上结扎线头,于动脉球上剪一小口,将装有鱼用生理盐水的的蛙心套管插入动脉球,并顺势推入心室,此时可以看到套管内的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上下移动。用滴管不断更换套管中的灌流液,冲洗心室直至没有血液为止,束紧备用线连同套管尖端一起结扎,并将线头系在套管壁上的小突起上,达到固定作用。最后剪断腹主动脉,提起心脏用线尽量远离静脉窦将其他血管结扎。在结扎外方剪断各组织。此时心脏完全离体,借灌流液而正常搏动。

(二)实验装置连接

按图5.2将蛙心插管固定于支架上,在心室舒张时将连有一细线的蛙心夹在心脏舒张时夹住心尖,并将细线以适宜的紧张度与张力换能器相连。张力传感器的输出线与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或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输入通道相连。 


5.2 蛙心灌流的记录仪描记装置

(三)实验项目

1、记录心脏在只有任氏液时的收缩曲线,观察心率及收缩幅度,并将其作为正常对照。 

2Na+的作用:用吸管吸出插管中的任氏液后,换以等量的0.65%氯化钠溶液,记录并观察心跳的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将插管内液体吸出,并以等量任氏液换洗23次,至心跳恢复正常。

3Ca2+的作用:将122%的氯化钙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4K+的作用:将122%的氯化钾溶液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5、肾上腺素的作用:将12110000肾上腺素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6、乙酰胆碱的作用:将12110000乙酰胆碱加入灌流液中,记录并观察心跳变化。有变化出现时,应立即以等量任氏液换洗数次,至心跳曲线恢复正常。 

五、作业 

剪贴记录曲线,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六、注意事项

1、制备离体心脏标本时,勿伤及静脉窦。

2、蛙心夹应在心室舒张期一次性夹住心尖,避免因夹伤心脏而导致漏液。

3、每一观察项目都应先描记一段正常曲线,然后再加药并记录其效应。加药时应在心跳曲线上予以标记,以便观察分析。 

4、各种滴管应分开,不可混用。

5、在实验过程中,插管内灌流液面高度应保持恒定;仪器的各种参数一经调好,应不再变动。

6、给药后若效果不明显,可再适量滴加,并密切注意药物剂量添加后的实验结果。给药量必须适度,加药出现变化后,就应立即更换任氏液,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尤其是K+H+稍有过量,即可导致难以恢复的心脏停跳。

7、标本制备好后,若心脏功能状态不好(不搏动),可向插管内滴加122%CaCl2110000肾上腺素,以促进(起动)心脏搏动。在实验程序安排上也可考虑促进和抑制心脏搏动的药物交换使用。

8、谨防灌流液沿丝线流入张力传感器内而损坏其电子元件。

实验十三  家兔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记录家兔呼吸运动的方法;

2、观察并分析各种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加深对呼吸运动调节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人体及动物的呼吸运动能够持续、有节律地进行,在于体内调节机制的存在。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与中枢或不同部位的感受器,反射性的影响呼吸运动,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机体通过呼吸运动调节血液中O2CO2H+水平,动脉血中O2CO2H+水平的变化又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呼吸运动,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H+水平的变化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或外周的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或主动脉体),O2CO2水平的变化则通过外周的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或主动脉体),反射性的引起呼吸活动的变化。

中枢化学感受器周围液体中(脑脊液)H+浓度的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时,直接兴奋外周化学感,同时少量的H+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时,一方面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颈动脉体)和迷走神经(主动脉体)传入延髓,兴奋呼吸中枢,另一方面,CO2分压升高通过使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O2分压降低,一方面可能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间接作用时兴奋,而呼吸中枢的活动取决于缺O2的程度。轻度缺氧时,对呼吸中枢间接的兴奋作用大于直接的抑制作用,但O2进一步加重时,则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大于间接的兴奋作用。

增大无效腔,一方面降低气体的更新率,使O2分压降低,CO2分压升高,通过化学感受性反射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另一方面,橡皮管使气道加长,加大了气道阻力,通过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使呼吸运动加强。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家兔、兔手术台、手术器械、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压力换能器、气管插管、注射器(20ml5ml1副)、50cm长的橡皮管1根、装有CO2球胆、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乳酸溶液、生理盐水、纱布和线。

四、实验步骤 

(一)动物准备

称重按照1g/kg剂量经耳缘静脉注射20%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动物将动物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手术野的被毛在紧靠喉头下缘,沿颈部正中线作一长约57cm的皮肤切口,并分离皮下结缔组织、分层分离肌肉,暴露颈部气管、动脉和神经,分离一侧颈总动脉和双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颈部气管插管。

麻醉及固定: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进行麻醉(剂量为1g/kg体重),经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于兔手术台上。

颈部手术:颈正中切口--将兔颈正中、喉以下的皮毛剪掉(长约45cm),作颈正中切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气管插管--将气管与周围组织钝性分离,在气管上做一形切口,插入形气管套管,并用线将气管套管结扎固定。用玻璃分针分离两侧迷走神经,并穿线备用,最后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于颈部创口部位。

(二)实验装置的准备

(三)实验观察

1、记录呼吸运动曲线,识别吸气和呼气与运动曲线方向的关系。

2、增加无效腔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用50cm 长的橡胶管套在气管插管的侧管上,因气管插管的另一侧管已与仪器相连,故动物只有通过长橡胶管通气,这样呼吸的无效腔增大。观察呼吸运动曲线的变化,待呼吸运动发生明显变化后,取下橡胶管。

3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取装有CO2的球胆,将球胆出气胶管的针头靠近兔气管插管的侧管口,以增加吸入气中CO2的浓度。呼吸出现明显变化后,立即移走球胆出气胶管的针头,停止CO2的输入,使动物恢复吸正常空气。

4、血液酸碱度改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用5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注入1.5 %乳酸4ml,降低血液的pH值后,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

5、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观察实验条件下一段正常的呼吸曲线后,先剪断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的变化;再剪断另一侧迷走神经,对比观察剪断迷走神经前后呼吸运动频率和深度的变化。

五、作业 

选择有意义的曲线部分进行剪辑,加以适当的注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六、注意事项

1、麻醉药量应严格计算,注药时应缓慢进行。

2、手术时注意切口不可偏离气管上方;不可横向剪短肌肉,以免造成血管断裂;切口不要过大;如果发现肌肉或血管有少量出血,可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轻压止血;如果出血不止,应立即用止血钳夹住出血部位,然后用面线结扎止血。

3、耳缘静脉注入乳酸溶液时务必保证注入在静脉血管中,如动物麻醉偏浅,应适当追加麻醉药,以防动物挣扎。

4、所描记的呼吸运动曲线每项实验的前后均要有正常对照。

实验十四  影响家兔尿生成的因素(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输尿管和膀胱插管技术。

2、观察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糖浓度、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变化对尿生成的影响。

3、观察影响肾小管重吸收药物对尿生成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在生物体内,这三个过程往往受到生理性的调节。凡是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都可影响尿的生成,从而影响尿量的改变。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肾血流量和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有关。原尿中的99%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被重吸收,对于尿的浓缩和稀释有重要意义。对各种物质的重吸收有三类:葡萄糖能完全重吸收;电解质和水可被吸收大部分;尿素、肌酐等代谢终产物仅有小部分被重吸收。Cl-Na+K+离子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大部分被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物质的重吸收具选择性(甘露醇不能被重吸收)和有限性(葡萄糖以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被重吸收,重吸收能力有限)。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能将自身代谢的产物(如肌酐、对氨马尿酸,进入体内的药物等)排入管腔。

尿生成受肾内自身调节(动脉血压75-160mmHg时,通过入球小动脉管壁平滑肌收缩可调节肾血流量,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肾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对小管液渗透压有重要影响(小管中溶质浓度高,渗透压高,影响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尿的生成还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肾内有交感神经,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肾内血管平滑肌收缩,从而改变肾血流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促进肾血管收缩。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经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体,在适宜刺激下释放到血液中。主要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家兔、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尿管插管、注射器、纱布、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200U/ml)、10%葡萄糖注射液、甘露醇、温热生理盐水(38)、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抗利尿激素、速尿、酚红。

四、实验步骤 

(一)动物准备

1、颈部手术

20%氨基甲酸乙酯按10ml/kg剂量进行麻醉,背位固定,剪去颈部与下腹部被毛,分离气管并进行气管插管,分离左侧颈外静脉,结扎远心端,插入连有注射针头的塑料管,已备静脉注入各种药物,分离左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分离右侧颈总动脉,结扎远心端,插入动脉插管,并与血压换能装置相连接,以记录动脉血压,用湿纱布覆盖创面。如图一所示。

  

7.1 兔输尿管及膀胱导尿法

1、输尿管 2、插膀胱导管部位 3、膀胱导管

2、输尿管、膀胱插管术

输尿管插管术:在家兔下腹部正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将膀胱移出腹腔外,分离出一侧输尿管,在近膀胱处穿线结扎,再穿一线备用,在管壁上剪一斜向肾的切口,插入输尿管插管,扎紧固定,直接计算尿流量(滴/min)。

膀胱插管术:在家兔下腹部正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将膀胱移出腹腔外,辨认清楚输尿管进入膀胱的部位,在近膀胱处分离一段输尿管,穿线备用。用注射器抽出膀胱内尿液,剪开膀胱前壁,以纱布块将膀胱内剩余尿液吸出,在膀胱内壁膀胱三角处找到输尿管口,由此口向输尿管插入充满生理盐水的细塑料管,用留置的线结扎固定。

(二)实验观察

1、记录正常血压和每分钟尿滴数

2、静脉注射温热生理盐水3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静脉注射50%葡萄糖15ml,观察尿量的变化

4、静脉注射20%甘露醇1-2ml,观察尿量的变化

5、静脉注射ADH 1ml,观察尿量的变化

6、静脉注射速尿0.1%速尿2ml,观察尿量的变化

7、静脉注射6mg/1ml酚红溶液0.5ml,用盛有浓度为1NNaOH溶液的容器接尿液,观察尿色和尿量的变化

8、静脉注射0.01%肾上腺素0.3-0.5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9、静脉注射0.01%乙酰胆碱0.2-0.3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10、电刺激迷走神经,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11、颈总动脉放血及回输,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五、作业 

选择有意义的曲线部分进行剪辑,加以适当的注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六、注意事项

1、麻醉时静脉注射从耳尖开始,逐渐移向耳根;

2、手术操作宜轻柔,以减少出血;

3、手术过程中如果兔挣扎,可从腹腔注射1-2ml麻醉剂;

3、每项实验开始前,都应先记录一段作为对照,然后进行注射或刺激,并连续记录和观察至效果明显。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验

实验一  无菌试管苗的继代增殖、生根及驯化移栽

  一、实验名称:无菌试管苗的继代增殖、生根及驯化移栽

  二、实验学时:9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熟练规范化的无菌操作动作;强化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流程。

2.通过实验,掌握运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器官分化的方法。

3.熟练掌握无菌试管苗增殖、生根与驯化移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能灵活应用,为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服务,并能够解决试管苗增殖、生根与移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实验内容:

1.无菌试管苗继代增殖培养

2.无菌试管苗生根培养

3.试管苗驯化移栽

六、作业

1.通过此次试验,写出你的收获和建议?

2.菌类污染有哪些类型?阐述其污染现象,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3.常见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有哪些?各有何作用?其作用的强弱顺序如何?

4.继代培养中植物材料会出现哪些常见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5.分析总结试管苗驯化移栽成功的原因。

6.简述提高试管苗移栽成活的技术和措施。

 

实验二  园艺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一、实验名称:园艺植物再生体系的建立

  二、实验学时:7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设计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广泛查阅资料及文献,培养独立设计组培实验的能力;

2.掌握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的方法;

3.进一步熟悉无菌操作技术,减少污染率;

4.学会配制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基;

5.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记录并分析数据;

6.学会鉴别污染的类型,掌握减少接种过程中污染的发生方法。

五、实验内容:

1.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选择并设计一种园艺植物再生体系建

立的方案,以2/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其相关研究现状,完成预习实验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进展;材料、化学试剂、仪器、玻璃器皿(备注数量和规格);实验操作步骤;参考文献。

2.教师及时批阅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再完善实验方案。

3.根据学生预习实验报告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药品,组织学生自行配制药品、制作

诱导培养基并灭菌。

4.采集外植体:组织学生于晴天中午到大棚采集外植体或到花鸟市场购买材料。

5.无菌操作:学生根据预实验方案确定自己采集外植体的消毒时间,消毒方式及切割方

法,并进行初代培养。

6.继代转接:根据各自实验进度进行无菌苗的继代转接。

7.无菌苗的壮苗及生根:根据无菌苗的长势配制壮苗及生根培养基配方,并及时生根。

至此,再生体系重建完成。

8.要求学生追踪实验现象,观察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写出最终实验

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进展;所用到的材料、化学试剂、仪器、玻璃器皿的名称;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附照片);结果分析;实验收获;参考文献。

六、实验实施过程:

1.实验项目开始前4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内容和实验要求, 启发学生查阅文献,

2/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实施前2周,收集学生的实验方案,由教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实验实施前1周,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最终形成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

4.学生从调整仪器、配制试剂开始,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

5.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七、成绩评定办法

设计性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其中预习实验报告占3%,实验实施过程占4%,最终实验报告占3%

 

《遗传学实验》课程

实验项目一  有丝分裂(3学时)

一、实验课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植物有丝分裂制片技术。

2.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特征变化。

三、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是生物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准确的复制,均等分裂,使母、子细胞的遗传物质成分相同,功能相似。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根尖固定,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四、实验器具与材料:

1. 材料:蚕豆根尖,洋葱的根尖。

2. 用具:载玻片,盖玻片,50ml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锅,试剂瓶,镊子,解剖针,吸水纸,剪刀等。

五、实验步骤:

1. 材料发根

2. 材料预处理

3. 根尖固定

4. 解离

5. 染色制片

6.镜检观察

六、作业

绘出所观察到的有丝分裂过程图,并注明时期。

 

实验项目二  减数分裂(3学时)

一、实验课类型:验证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植物减数分裂制片技术。

2. 观察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特征变化。

三、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其特点是:1、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作减数分裂。2、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交换与分离等。植物大(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每天都有分裂高峰时间,此时把花蕾固定,再取花粉(或胚囊)经过染色和压片,再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大量处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和染色体。

四、实验器具与材料:

1.紫鸭跖草(Vicia faba, 2n=2x=24)的幼嫩花蕾(或蚕豆花蕾、蝗虫精巢)。

2.用具: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用具,吸水纸,标签纸等。

五、实验步骤:

1. 取材

2. 固定

3. 涂抹

5. 染色制片

6.镜检观察

六、作业

1. 绘制你所观察到的减数分裂典型时期细胞、染色体图象,并简要说明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2. 简述Carnoy液固定的基本原理。

 

实验项目三  植物的核型分析

  一、实验名称:植物的核型分析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

2. 观察分析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变化。

  五、实验内容:

1. 蚕豆根尖前期末和中期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

2. 蚕豆染色体组型分析

六、实验结果:统计观察的植物染色体核型结果。

七、作业

核型分析有何意义?

 

实验项目四  果蝇的杂交实验

  一、实验名称:果蝇的杂交实验

  二、实验学时:8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对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互换定律的理解。

2. 掌握果蝇杂交的实验技术。

3. 了解果蝇生活史,学会观察果蝇中常见的几种突变型。

  五、实验内容:

1. 杂交组合的设计

2. 果蝇亲本的培养

3. 杂交

4. 收集并观察F1

六、实验结果:统计杂交F1代正反交结果。

七、作业

整理数据,分别作X2测验,判断其是否符合遗传规律。

 

实验项目五  人类X染色体观察

  一、实验名称:人类X染色体观察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X染色质标本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2. 了解X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五、实验内容:

1. 取材制片

2. 固定

3. 酸解

4. 染色

5. 镜检

六、实验结果:统计观察到的巴氏小体数量。

七、作业

1. 绘制观察中的4~5个典型细胞,展示X染色质的形态和部位。

2X染色质检测有何临床用途?

 

实验项目六 人类皮纹分析

  一、实验名称:人类皮纹分析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皮肤纹理的测定和分析方法。

2. 了解正常人皮肤纹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五、实验内容:

1. 皮肤资料印取方法

2. 皮肤纹理分析

六、实验结果:统计指纹和掌纹数据。

七、作业

1. 将本人皮肤的各项调查结果填入表内。

2. 手掌指纹与遗传病的关系如何?有何实际意义?

 

实验项目七  植物多倍体诱发与检测

   一、实验名称:植物多倍体诱发与检测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设计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并掌握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意义。

2. 观察分析多倍体植物,鉴别植物染色体的变化及器官变化。

五、实验内容:

1. 实验方案讨论设计。

2. 植物多倍体诱发。

3. 植物多倍体检测。

六、实验实施过程:

1.实验课开始前4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内容和实验要求, 启发学生查阅文献,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实施前1周,收集学生的实验方案,由教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实验实施开始前,组织一个讨论会,由各课题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

4.各小组从调整仪器、配置试剂开始,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

5.实验完成后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七、成绩评定办法

1.实验方案:40%

2.实验过程及结果:40%

3.实验报告:20%

八、作业:完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须附实验过程照片。

 

实验项目八  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

 一、实验名称:人类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

  二、实验学时:3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掌握平衡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估算方法。

2.学会系谱调查及分析的基本方法。

  五、实验内容:

1. PTC溶液的配制

2. 人群中PTC味盲基因的检测

3. 群体中单因子遗传性状的分析

六、实验结果:统计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七、作业

1. 根据实验结果,求出基因Tt的频率。

2. 应用χ2检验确定本小组群体是否平衡?若为不平衡群体,可能原因有哪些?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

实验一、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及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4学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需要注意的各事项

2、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实验人员经常要接触到一些药品试剂,如焦碳酸二乙酯(DEPC)、氯仿、冰醋酸、丙烯酰胺等,它们或者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累积毒害,或者可能诱发癌症。因此,每个人都应严格按照实验安全操作的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另外,实验室经常要使用高压灭菌锅、烘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等高危仪器设备,若不按规程操作,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人员,必须先了解所有的安全措施,并将实验室的操作置于最安全的条件下。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高压灭菌锅、烘箱、高速冷冻离心机、冷冻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凝胶电泳装置、恒温培养箱、温控摇床、磁力搅拌器、微波炉、PH 计、微量移液器、PCR 仪、旋涡混合器、超纯水仪、相应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试剂盒等

四、实验步骤:

1、介绍分子生物学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2、介绍分子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功能与使用注意事项

3、学生练习微量移液器、涡旋混合仪、微量离心机等仪器的规范使用,PCR仪的编程以及琼脂糖凝胶点样

 

五、作业:

1、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有哪些?

2、叙述微量移液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掌握正向移液法)。

3、绘图或文字叙述PCR反应过程。

 

实验二 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检测

一、实验名称: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及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检测

二、实验学时:12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提取真核生物基因组DNA的原理和步骤。

2、学习并掌握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基本原理和操作,了解如何通过电泳判断DNA纯度、含量和分子量。

3、掌握PCR扩增目的基因的技术及原理

4、学会PCR仪的规范操作

五、实验内容:

1、动物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

2PCR技术扩增β-actin基因

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4、琼脂糖凝胶检测PCR产物

5、凝胶成像仪分析电泳结果

六、实验步骤

七、实验结果

八、作业

1、蛋白酶K75%乙醇的作用是什么?

2DNA带什么电荷?DNA分子的泳动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在凝胶电泳成像系统上拍照并分析你的电泳结果。

4PCR各步骤的目的是什么?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特殊显微镜的使用(3学时)

一、实验目的:

了解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相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相差显微镜:通过环形光阑形成的环状入射光把透过标本不同部分的可见光的光程差转变成振幅差(光强度),从而提高各种结构间的对比度,使各种结构变得清晰可见。用途:主要用于观察活细胞或未经染色的生物样本。荧光显微镜:利用高发光效率的点光源,经过滤色系统发出一定波长的光,激发标本内的荧光物质发射出荧光。用途:主要用于细胞结构和功能以及化学成分等的研究。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水绵、维生素B6、百合花粉、棉花、头孢、羊毛、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荧光相差显微镜、镊子

四、实验步骤:

1、观察棉花、头孢等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相差显微镜下的成像

2、制作水绵、维生素B6以及百合花粉粒临时装片,先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再用荧光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波长短光照射后的标本图像。

3、学生练习使用荧光相差显微镜,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作业: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填写下面表格

材料

自然色

荧光色

材料

自然色

荧光色

维生素B6

 

 

羊毛

 

 

水绵

 

 

百合花粉

 

 

2.荧光光源是什么,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

3.落射式荧光显微镜成像的光路是什么?

 

实验二、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一、实验名称:细胞膜的通透性观察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实验

四、实验目的:

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3、了解并掌握细胞渗透实验的原理

五、实验内容:

1.观察鸡血、兔血在蒸馏水中发生溶血的时间

2.观察鸡血在不同浓度的各溶液有无溶血现象以及溶血时间

3.观察兔血在不同浓度的各溶液有无溶血现象以及溶血时间

4.比较鸡血和兔血的溶血时间,思考出现差异的原因

六、实验步骤

七、实验结果

八、作业

1、如何理解细胞膜是选择性半透膜?

2、比较鸡血和兔血的溶血时间,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三、叶绿体的分离与荧光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植物细胞叶绿体的分离,了解细胞器分离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观察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并熟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较大的一种细胞器,利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将叶绿体分离,其分离在等渗溶液(0.35mol/L氯化钠)中进行,目的是为了防止渗透压的改变引起叶绿体的损伤。

将匀浆液在1000r/min离心,去除其中的组织残渣和一些未被破碎的完整细胞,然后3000r/min离心,可获得沉淀的叶绿体(混有部分细胞核)。在室温下进行分离要迅速。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天平、研钵、高速冷冻离心机、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烧杯、量筒、滴管、10ml刻度离心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0.35mol/L 氯化钠溶液(4冰箱保存)、0.01%吖啶橙荧光染料、新鲜菠菜

四、实验步骤:

1、叶绿体的分离

2、叶绿体的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观察

3、菠菜叶徒手切片观察

五、作业:

1、简述叶绿体分离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在分离叶绿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绘出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的形态,显示保卫细胞的叶绿体。

 

实验四、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动物活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2、观察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和液泡系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3、学习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

活体染色是利用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 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活体染色可分为体内活染与体外活染。

体内活染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于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内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染料被选择固定在某种结构中而显色。一般应选择那些无毒或毒性小的碱性染料。

詹纳斯绿 B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细胞染色剂,毒性很小,属于碱性染料,解离后带正电,由电性吸引堆积在线粒体膜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从而使线粒体显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的颗粒。

中性红对液泡系的染色具有专一性,变色范围在 pH6.48.0之间(由红变黄)。由于液泡在一般情况下呈酸性,因此,进入液泡的中性红便解离出大量阳离子而呈现樱桃红色。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恒温培养箱、镊子、单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牙签、吸水纸、1/5000 詹纳斯绿B溶液、1/3000 中性红溶液、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豌豆幼根根尖

四、实验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

洋葱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2、液泡系的中性红染色与观察

五、作业:

1、绘出人口腔上皮细胞,显示线粒体的分布情况。

2、什么是活体染色?

 

实验五、细胞骨架的观察(3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胞骨架的基本制作方法。

2、了解光学显微镜下细胞骨架的基本形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

细胞骨架:是指细胞质中纵横交错的纤维网络结构,由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构成。它对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的生长、运动、分裂、分化和物质运输等起重要作用。

用适当浓度的TritonX-100处理细胞,可以去除细胞中的非骨架成分,而将细胞骨架成分完好保存。经戊二醛固定、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光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内由微丝组成的微丝束网状结构,就是细胞骨架。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显微镜、恒温箱、滴管、镊子、移液枪、小烧杯、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条、M-缓冲液、1Triton X-1003.0%戊二醛、0.2%考马斯亮蓝R250、蒸馏水、洋葱鳞茎

四、实验步骤:

1、取材:撕取洋葱鳞茎近中轴内表皮,浸入装有5ml PBS溶液的小烧杯中 ,使其下沉,处理3次,每次3min

2、抽提:吸去 PBS溶液,加 3ml 1 % Triton X-100 入小烧杯,置 37 恒温箱处理20min

3、冲洗:吸去 TritonX-100 ,用 3ml M缓冲液轻轻洗 3 次,每次 3min

4、固定:加 5ml 3% 戊二醛固定15min

5、冲洗:弃固定液后,用5ml PBS溶液洗3次,每次3min,最后,用滤纸吸去残留液体。

6、染色:吸去 PBS溶液,滴 3ml 0.2% 考马斯亮蓝 R250 染液染色10-15 min

7、制片:倒去染液,用蒸馏水清洗 2-3次,将标本平铺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8、观察:光镜下观察可见表皮细胞的轮廓,细胞内存在着被染成蓝色、粗细不等的纤维网络结构,便是细胞骨架。转高倍镜下观察,转动微调可见细胞骨架的立体结构。

五、作业:

1、绘出洋葱内表皮细胞细胞质骨架的分布图。

21%TritonX-100处理细胞的作用是什么?

3M-缓冲液有何作用?

 

实验五、PEG法诱导动物细胞体外融合

一、实验名称:PEG法诱导动物细胞体外融合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聚乙二醇(PEG)诱导动物细胞体外融合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细胞体外融合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团结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内容: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个聚乙二醇(PEG)诱导动物细胞体外融合的实验方案,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并说明实验原理。(小组讨论后拟定的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方案,以统一的格式,写成书面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文献查阅、实验方案(目的、原理、仪器设备、材料、方法、步骤等),实验方案应经过指导老师审阅同意后方可开展实验。

2、列出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材料、主要仪器和玻璃器皿的名称、数量和规格。

3、写出配制实验所需试剂的主要操作步骤。

4、列出实验中主要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5、准备实验所需的化学试剂、材料、主要仪器和玻璃器皿。

6、配制实验所需试剂。

7、按实验流程实施自己的实验方案。

六、实验实施过程:

1、实验课开始前3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内容和实验要求, 启发学生查阅文献,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说明实验原理。

2、实验实施前1周,收集学生的实验方案,由教师进行审阅。

3、实验实施开始前,组织一个讨论会,由各课题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讨论、归纳最终形成一个最合理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

4、学生从调整仪器、配置试剂开始,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

5、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七、成绩评定办法

通过实验效果与汇报实验结果进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教师打分,得出最终的实验成绩。

八、作业

1 按顺序绘制所观察到的细胞融合各阶段并注明主要特点。

2PEG诱导鸡红细胞融合后,绘图显示观察到哪几种类型的细胞。

3PEG用于细胞融合实验至少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花卉栽培技术》课程实验

实验项目一 花卉的设施育苗及苗期管理

 一、实验名称:花卉的设施育苗及苗期管理

  二、实验学时:10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花卉设施育苗技术。

2. 了解花卉生长中常见的缺素症和病虫害。

  五、实验内容:

1.花卉种子筛选、催芽处理、播种、出芽前后管理及苗期管理。

2.花卉的换盆移栽、定植及病虫害防治。

六、实验结果:统计种子萌发率,观察并拍照记录花卉设施育苗过程。

七、作业

1.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哪些?

2. 简述花卉设施育苗中苗期管理的注意事项。

 

实验项目二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卉上的应用

   一、实验名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花卉上的应用

  二、实验学时:6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设计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常见崔延花期和矮化植株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

2. 学习并掌握赤霉素、2,4-D、丁酰肼(B9/PP333等激素在催延花期、矮化植株上的方法。

五、实验内容:

1. 实验方案讨论设计。

2. 盆栽花卉(菊花、一窜红、矮牵牛)的矮化处理。

3. 花卉的催花处理。

六、实验实施过程:

1.实验课开始前4周,向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内容和实验要求, 启发学生查阅文献,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2.实验实施前1周,收集学生的实验方案,由教师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实验实施开始前,组织一个讨论会,由各课题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全班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一个合理可行的实验实施方案。

4.各小组从调整仪器、配置试剂开始,完全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方案的实施。

5.实验完成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作PPT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

七、成绩评定办法

1.实验方案:40%

2.实验过程及结果:40%

3.实验报告:20%

八、作业:完成实验方案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须附实验过程照片。

                     

 

《作物育种学》课程实验

 一、实验名称:作物亲本选育及有性杂交技术

  二、实验学时:10学时

  三、实验课类型:综合性实验

  四、实验目的:

1. 掌握杂交亲本选配的基本原则。

2. 了解父母本栽培及管理流程。

3. 掌握作物父母本有性杂交的操作流程,学会对杂交结果进行统计的基本方法。

五、实验内容:

1. 父本及母本的选配

2. 亲本培育

3. 父母本的有性杂交

4. 杂交结果统计

六、实验结果:统计杂交结果。

七、作业

 影响亲本杂交结实率的因素有哪些?

 

《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技术》课程实验

项目一 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及检测(4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常见药用成分的提取方法,能够比较测定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

三、实验内容

1、选择一种成品中药材,对中药材有效成分的进行提取。

2、粉碎浸提。

3、利用生化方法和分光光度计法对药用成分进行检测。

四、实验结果

    计算单位质量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五、作业

1、药用成分含量受那些因素影响?

2、药用成分提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项目二 玫瑰精油的提取(4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该实验掌握利用蒸馏法提取植物组织的精油。

二、实验原理

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会重新分离出油层和水层。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回流加热装置;分液装置;新鲜玫瑰花瓣

四、实验内容

1、取玫瑰花瓣一定质量。

2、放入加有清水的圆底烧瓶中。

3、连接蒸馏装置,蒸馏得到油水混合物。

4、向锥形瓶中加入氯化钠后将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加入无水硫酸钠分离油层。

五、作业

1、玫瑰精油具有怎么的理化性质?

2、如何提高玫瑰精油的提取效率?

 

项目三 胡萝卜素的提取(4学时)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植物色素萃取提取方法,熟悉利用旋转蒸发仪进行浓缩、干燥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根据胡萝卜素的理化性质: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可氧化成两分子维生素A

细胞破碎后,采用有机试剂进行萃取,再过滤和蒸发掉有机试剂。

三、实验器具与材料

旋转蒸发仪、分液漏斗、破碎机、石油醚、胡萝卜、

四、实验内容

1、胡萝卜植物材料的预处理。

2、细胞破碎处理

3、利用石油醚对胡萝卜素进行萃取。

4、胡萝卜素的干燥浓缩。

五、作业

1、总结胡萝卜素提取的一般操作流程。

2、分析提高胡萝卜素得率的方法。

 

项目四 植物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4学时)

一、实验类型:综合型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实践,让学生理解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原理,掌握多糖提取方法以及层析分离纯化技术。

三、实验内容:

1、材料预处理。洋葱切丝,65烘干24h;取干燥的洋葱细丝样品,按料液比150 加入蒸馏水50 mL,在80 水浴中浸提1 h,过滤,滤液离心3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

2、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80%,置于4 冰箱中,放置过夜,离心,取沉淀,挥干乙醇。

3、直接取上清液,用作待测样品。提取液(分离后的多糖)溶于蒸馏水,浓度为10mg /mL,以2mL /次上样,蒸馏水洗脱,流速控制为30mL /h,每管5mL,恩酮-硫酸法跟踪检测.

4、层析分离的主要流程:对凝胶柱进行鉴定,选择适当的洗脱液,样品处理和加样,洗脱与收集。

四、实验结果

    计算洋葱中粗多糖的含量;多糖在层析柱中的保留时间。

五、作业

1、总结植物多糖提取的一般操作流程。

2、分析层析法的主要特点、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

一、性质和目的

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的必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在系统分类学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野外亲身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野外活动技能,使学生掌握动物、植物分类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必要的动物、植物分类学实验技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也可借此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认识更多的植物种类,牢固树立进化的观念,并理解植物形态特征与功能的统一性。

二、组织形式

集中分小组进行,重庆缙云山1周,内江市区周边1周。

三、基本要求

1.在野外实习期间(包括远郊的缙云山和近郊的校园周边)要求认识常见的近50个科约300种左右的植物,并熟练掌握近200种左右植物的主要识别特征。识别缙云山和内江周边常见的动物,包括鸟类和昆虫等。

2.培养科学素养和研究思维;形成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实践内容

第一部分:野外实践

天数

内容

地点

1

熟悉环境,生态、植被观察

缙云山

2

分组动植物识别,标本整理

缙云山

3

分组动植物识别,标本整理

缙云山

4

重庆自然博物馆和西南大学参观、动植物识别和考核

北碚、缙云山

5

重庆市动物园动物识别

缙云山

6-7

回校整理和制作标本

内江

一周

内江园林及农田动植物识别和调查,

包括观鸟、昆虫标本制作、园林植物识别、田间植物调查、花卉市场调查等

内江

第二部分:分析总结

实习回校后,每人完成一份《动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完成规定数量的动植物标本制作,均记入野外实习课程成绩。

五、成绩评定

现场考核和实习报告。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20%+动物远郊与近郊实习40%+植物远郊与近郊实习40%,着重考察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分类知识、能力掌握情况。

六、指导书

1. 熊济华. 重庆缙云山植物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巍巍, 李元胜. 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3. 马敬能, 菲利普斯, 何芬奇.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 吴国芳等. 植物学(第二版)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