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信息 >> 正文
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总结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杨晓丽   查看:

 

整改完成简况

一、整改具体措施(回应专家问题,落实《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整改措施,结合工作实际,凝练整改工作)

(一)进一步修订专业人才方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的适应度和课程体系的支撑度

问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按照“三心、三能、三精神”阐释和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不够清晰,课程体系的支撑力度不够。

整改措施: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用人单位、基础教育一线和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和管理人员、学生等多方的意见,结合学校“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要求,认真修订了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又结合地方需求的“三分式”专业发展方向分模块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的适应度和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二)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及其专业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结构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

整改措施: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确保专任教师数量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加强现有教师的送培力度;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和各层次教学研讨活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调整部分专业素质好、实验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

(三)夯实学科专业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问题:实践教学场地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相对匮乏,教学经费相对紧张。

整改措施:加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这两个科研平台,建设本科教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积极探索UGS(高校-政府-中学)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拓展教学资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问题:专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优质课程资源数量不足、课程改革与研究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不够规范、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整改措施:积极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对标一流专业标准,结合学校“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完善课程体系,狠抓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五)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问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改革深度及广度有待增强。

整改措施:积极响应学校“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和‘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方式,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号召,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文件,参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等专题培训和“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之机,组织教研室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大讨论,深入推进“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方式转变。

(六)大力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各教学环节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问题:学业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不够,持续改进措施有待加强;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有待完善。

整改措施:学校制定了新的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大力推进过程性、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考核,强化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绩构成多元化等考核方式,减少记忆性考核比例,提高能力考核比例;探索和推进教考分离;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督导督查,使学校相关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七)科研反哺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问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科研反哺教学有待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整改措施:学院修订学院相关绩效分配和考核办法,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双创导师优势,提高双创育人水平;创新实验室开放机制,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学院两个科研平台和教学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极力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一类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八)深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把“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落到实处

问题:专业认证工作有待加强。

整改措施:学院高度重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院长带队深入盐城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调研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师范专业认证相关培训;针对师范专业认证要求,调研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广泛征求中学生物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组织开展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大纲的制定;与内江市第六中学签订教师教育及学科竞赛合作协议,建成生物科学专业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内江市教科所,积极探索UGS(高校-政府-中学)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名师资源,强化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

二、整改实效(不能以简单的文字进行叙述,必须提供整改前后相关数据对比,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典型事例等)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的适应度以及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不断提升

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努力培养“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院三个专业整体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在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基础教育一线和兄弟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和管理人员、学生等多方的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和专业实际,认真修订了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的基础上,构建了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又结合地方需求的“三分式”专业发展方向分模块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的适应度和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在201912月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开展的“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情况评估中三个专业总评等级均为:优。

(二)内培外引,师资队伍的质和量不断提升

截止201912月,学院新增专任教师17人,新增专任教师中含全职引进博士14人、硕士1人,2人从校内其他部门调入,新增博士中有博士后科研经历1人,外籍博士3名;新增学工管理人员2人(原学工管理人员调出1人);调整1名优秀青年专任教师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技术人员由5名增至6名,其中4人具有高级职称,2人具有中级职称,夯实了实验教师队伍。学院全院生师比由审核评估时的19.74降到16.08997/62)。此外,学院还柔性引进短聘博士8人。2019年,选派5名教师访学深造,其中从事博士后研究2人,攻读博士学位1人,国内高校访问学习2人。2019年,选送3人参加出国外语培训;由院长带队深入盐城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等省内外同类高校调研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师范专业认证、“金课”打造等教育教学方面培训58人次;参加学术会议46余人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13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返岗教研培训,组织开展教研室、学院层面组织的课堂教学示范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研讨等活动,推动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在首届教育部水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水产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论坛暨教学技能大赛中我院青年教师王永明获二等奖。20182019年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5人。师资队伍的质和量不断提升,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报障。

(三)夯实学科专业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2019年,学院助力“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第三方周期性评估,建成40亩水产养殖校外基地,依托该校外基地建设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创新研究中心全面投入运行。学院与内江市第六中学签订教师教育及学科竞赛合作协议,建成生物科学专业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内江市教科所,积极探索UGS(高校-政府-中学)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名师资源,强化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不断探索校-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与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携手开展了“3+1”人才培养模式试点(3年学校培养,1年在企业开展“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专业首批16名学生进入以上几家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企业和学生反映均好。此外,2019年学院还新增了30万元常规设备。

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学院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2019年,水产养殖学专业获批学校和四川省一流专业,并推荐上报国家一流专业;全院3个专业有序推进“三分式”教学改革试点,构建了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又结合地方需求的“三分式”专业发展方向分模块课程体系;8门在线课程建设完成验收;新增省级教改项目4项;新增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2门,进一步夯实了学院的专业办学实力。水产养殖学专业代表学校在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做典型经验交流,取得良好反响,扩大了生命科学学院在省内的影响力。

(五)积极推行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学院三个专业全面推进“三分式”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了既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又结合地方需求的“三分式”专业发展方向分模块课程体系;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之机,组织教研室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大讨论,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方式转变;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等专题培训和“2019亚洲教育论坛年会”;201812月,《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获批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019年,《鱼类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疾病学》获批为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20182019年学院新立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材建设项目1项,生物技术获批校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新建教学团队一个,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一门,校级应用型示范课程2门,校级教改项目6项;学院自主建设的八门在线开放课程面向社会开放,部分青年教师开始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六)大力推进教学评价改革,强化各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多门课程积极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如《解剖与生理学》课程以随堂形成性测试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课程运用雨课堂教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借助钉钉平台等,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综合训练(含微格教学)实践》和《生物化学》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创新实验室开放机制,优化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坚持教学日常运行管理和监督,及时了解教学运行基本情况。通过以上举措,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确保学校各项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落实到位。

   (七)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稳步提升

2019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一系列优异成绩。本年度大学生科研立项11项,大创立项20项;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互联网+”比赛获银奖一项,铜奖四项;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首次获得2个一等奖,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首届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获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在自贡高新区管委会举办的“引才融智,圆梦高新”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优秀奖一项;第五届内江师范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一项;学生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天府杯”创业大赛(内江赛区)大学生创业组优胜奖二项;在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测试中获二等奖二项,教学能力测试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27篇,其中SCI和核心期刊15篇(学生一二作者7篇,包括SCI),实用新型专利6项(学生第一1项,前三5项)。

(八)深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把“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落到实处

与内江市第六中学签订了教师教育及学科竞赛合作协议,建设生物科学专业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内江市教科所,积极探索UGS(高校-政府-中学)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名师资源,强化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培养,截止201911月,我院2016级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合格率已达72.9%,笔试合格率已达82%。目前,在调研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广泛征求中学生物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的基础上,正在组织开展2020级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大纲的制定。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院教师数量急剧增加,但新进教师如何站稳课堂,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则十分迫切。学院一方面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担当起加强课堂管理和提高较高教学质量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坚持“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云班课、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推进课堂革命,减少“水课”,打造“金课”,给学生适度增负。

(二)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考生对学校办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的需求更高。实践教学场地狭窄、设施陈旧、仪器设备台件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问题十分突出。学院将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机会,对生科院实验室早做规划,确保实验室的各项条件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三)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对标师范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科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均有待提升,课程设置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诉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还有待加强。今后,学院将对标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推进政--校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四)产教融合,凝心聚力打造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应用型专业特色

近年来,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还不高,该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凸显,专业特色还不明显。今后,学院将组织生物技术、水产养殖学博士团队深入企业,校企联合开展专业改造,进一步推进应用型专业基于“三分式”人才改革的校企携手“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业特色,将“三心、三能、三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生命科学学院

二〇二〇年一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