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名称
生生不息
二、主要做法
(一)解读生科文化,乡村振兴 “生生不息”
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专业特色,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立足学校定位与水产养殖学专业定位,盯准“扎根地方,服务“三农”,追求卓越”的育人目标,优化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推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适应现代水产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院育人传统与特色。
(二)搭建生科平台,丰富资源“代代相传”
目前,学院拥有“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同时还建有“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该团队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教研团队和优秀科研团队。2019年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2021年学院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同年学院获批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依托现有平台,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三)培养生科队伍,“专业+思政”人才“比比皆是”
生科院党总支系统化地开展了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地方式,专业课老师定期以团队形式参加观摩各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增强思政教育的基础素养,提高思政教育元素的领悟水平,并积极组织专业课教师开展相关研讨,提升思政综合素养;同时大力促进课程协同机制的建立,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定期进入专业课课堂,开展全面思政理论教育指导,从而建立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师资团队。
(四)厚植生科精神,育人成果“源源不断”
水产养殖学专业 2015 级徐桂林同学,内江市蜀洋水产有限贵任公司总经理,先后荣获 2017 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7 年内江师范学院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四川省优秀毕业大学生等荣誉。代表学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先后荣获 “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名项奖项负责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选 2018 年全国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会展(全省仅9 个项目)。2020年5 月7日,主动通过物流向母校捐赠专门定制的消毒粉 20 桶,助力学校复学抗疫工作。
生物科学专业 2017 级沙小宇同学,2019年四川省 “最美女大学牛”,曾获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校级及以上奖项9项,参与发表学术论文 6篇,先后荣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成立了 “爱在凉山” 服务队,希望通过自己所学为家乡的发展尽点绵薄之力,帮助更多孩子像她一样“走出大山”。
三、工作成效
把握生科特色,学院发展“蒸蒸日上”
依托“五化”工作法和“生生不息”党建品牌,学院铆足干劲干大事,集合全院师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苦下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效。(1)学院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进实验、进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1年,在“互联网+”(学校首次突破)、“创青春”竞赛获国家级铜奖,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二等奖,其它省级竞赛获一等奖10余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刊论文7篇、SCI收录2篇,第一发明人专利1项。党员们着力打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与课外实践多层次立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获四川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党员王永明、曹秀获校级“课程思政”讲课比赛2、3等奖。(2)党员积极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已基本完成认证申请书撰写及相关基础准备。(3)招生就业工作成绩优异。考研录取72人,录取率占总人数的31.58%。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1.23%,远超学校的要求。(4)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教工党支部荣获“内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创建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张楠工作室,张楠书记被评为2021年内江师范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